“软包动力电池第一股”遭遇股价“过山车”,股市之外现多重危机
2021-07-21 18: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孚能科技严重依赖头部大客户、“拿手产品”需求下降等问题也很突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近日,或是受“欧拉IQ汽车召回风波”影响,素有“软包动力电池第一股”之称的孚能科技,其股价遭遇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7月19日,孚能科技股价大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最终报34.10元/股,跌幅4.54%;20日,收报36.67元/股,大涨7.54%。21日,孚能科技收报36.11元/股,跌幅1.53%。

其实,孚能科技股价近半年来的表现都不太乐观,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上半年,锂电池板块涨幅高达50%,而孚能科技却跌超29%。股价大跳水背后,跟孚能科技近半年来业绩暴雷、大客户换血、先后两次陷入召回风波不无关系。

孚能科技官网


半年两次卷入汽车召回事件

7月16日,长城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涉及16216辆欧拉IQ电动汽车,召回原因为问题车辆搭载的BMS软件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存在匹配差异,长期连续频繁快充后导致电池性能下降,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7月18日晚,上述涉事车辆的电池供应商揭晓,正是有着“软包动力电池第一股”之称的孚能科技。

18日当天,孚能科技还发布了股东减持公告,公告称股东深圳安晏将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减持数量不超过4282.6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4%。

或是受上述两则消息的叠加影响,孚能科技股价次日(19日)跌去4.54%,但又在20日重新涨了回来。

面对质疑,孚能科技于18日晚否认了召回车辆主要责任在其身上的说法。其公告称“公司仅供应召回车辆所搭载的模组,召回的原因主要系召回车辆搭载的BMS软件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存在匹配差异,长期连续频繁快充后导致电池性能下降,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BMS非本公司产品及供应。”

不过,从7月19日欧拉品牌的回复来看,孚能科技又不能完全洗清嫌疑。欧拉称“BMS控制策略由长城汽车和孚能科技共同制定验证,在极端小概率条件下导致电池热失控,召回原因与BMS硬件、软件制作无关联,仅与控制策略制定有关,具体责任比例由长城汽车与孚能科技协商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孚能科技第一次陷入汽车召回风波。今年3月,孚能科技就曾卷入北汽31963辆纯电动汽车的召回事件。孚能科技表示在该事件中“负全责”,并将承担3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召回费用。

召回事件之外,还面临更大危机

其实,除了两次身陷汽车召回事件引发质疑外,孚能科技严重依赖头部大客户、“拿手产品”需求下降等问题也很突出。

公开信息显示,北汽蓝谷系孚能科技2017至2019年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达到87.57%、83.58%、47.58%。三年间,北汽方面累计向孚能科技采购了价值40.7亿元的动力电池。但2020年,孚能科技对北汽集团的销售金额仅为156.82万元,占比0.14%,出现大幅下降。

北汽蓝谷减少采购,直接影响了孚能科技的营收水平:2020年,孚能科技实现营收11.20亿元,同比下降54.29%;归母净利润亏损3.31亿元,同比大降352.24%;扣非净利润亏损5.424亿元,降幅5635.89%。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孚能科技与业内其他电池企业相比,对前五大客户的依赖程度无出其右。2019年,孚能科技前五大客户累计贡献90.58%的销售额,同期,宁德时代和亿锂伟能分别为41.88%以及25.77%;2020年,孚能科技前五大客户贡献72.99%销售额,后两者分别为29.70%以及41.15%。

不过,跟国内软包动力电池市场头上的危机相比,孚能科技客户结构不健康或许还不是它面临的首要问题。

作为“软包动力电池第一股”,孚能科技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就稳坐软包电池领域装机量的头把交椅。起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孚能科技的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708.4MWh,国内市占率为20.0%。

但近几年来,软包电池装机量在全国动力电池总装机量中所占比重逐渐下滑,从2019年的9%下降到2020年的5.7%。另外,孚能科技引以为傲的“三元软包电池”还面临着磷酸铁锂、以及刀片电池等创新产品的竞争。6月28日,中国银河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今年1至5月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29.9GWh,占比超50%,反超三元。

2020年装机数据显示,即便已经在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域做到了龙头,2020年度孚能科技的装机排行还是险些跌出前十,市占率低至约1%。(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