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前奏:疫情下的三大疑问
2021-07-19 10: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最特殊的奥运,最特别的参与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方平

推迟了一年的“2020东京奥运会”即将于7月23日拉开帷幕。现代奥运史上首个推迟的奥运会、首次几乎空场观赛、频繁的核酸检查及测温防疫、“泡泡”式的参赛……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这次盛会成为史上最特殊的一届奥运会。

在夏日的东京,运动员如何参赛?空场下赛场是怎样的景象?媒体如何进行采访?这是东京奥运会开幕前的三大疑问。

运动员如何参赛?

7月8日,日本政府宣布东京进入新一轮紧急事态,期限为7月12日至8月22日。这将是自疫情开始以来,东京第四次进入紧急事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参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中国体育代表团部分成员抵达东京

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东京奥运会场馆中举办的首场国际比赛——去年举办的四国体操邀请赛为例,国际体操联合会和组委会在防疫方面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除了平时要求的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和手指消毒外,还包括参赛人员只能在酒店和场馆活动,通行乘坐专车,基本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即使在酒店就餐时,各队也不发生接触;每天一早对参赛人员进行核酸测试,一旦发现阳性病例立刻停止其参赛资格;所有人员进入赛场前必须测试体温、手部消毒和全身喷洒消毒雾剂等等。

赛场上的景象也与疫情前比赛不同,除运动员外,工作人员和教练都戴上了口罩,互碰肘部代替了握手,连以前教练之间共用的签字笔,也都各队自带,防疫措施可谓做到每个细节之中。

这样的要求在奥运会正式开赛后只会更严格。东京奥组委于6月发布了面向参赛选手的新冠防疫措施“规则集”第三版,其中规定运动员必须在旅行前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并在抵达东京机场时再次接受检测,在开始比赛前五天才能进入奥运村,必须在自己参加的比赛结束后的48小时内离开。

运动员不必接受14天隔离,但在抵达日本后每天都要接受核酸检测,并且除吃饭、睡觉、训练和比赛外,大部分时间戴口罩,同时活动范围有限制。

在奥运会期间检测出新冠阳性的运动员不会被取消参赛资格,他们将获得如果继续参赛本应获得的最低奖项。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解释说,每个单项联合会都已经制订在某个参赛人员或团队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不能参赛时如何重新安排名次和奖项的计划。

这样严格的参赛规定,极有可能使任何一场赛事出现令人意外的变数。

机器人替代观众 ?

东京奥组委10日宣布,在福岛举行的棒球和垒球比赛以及在札幌举行的足球比赛都将禁止观众入内,这样允许观众观看的奥运会比赛,只剩下在宫城县和茨城县举行的足球比赛以及在静冈县举行的场地自行车比赛。

东京奥运会观赛方案,组织方已几经修改。早在今年3月,海外观众首先被排除在外,东京奥运会一度被认为将是日本选手绝对的主场。然而,随着日本疫情的反复,加上疫苗接种工作缓慢,人们对安全问题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担忧。日本政府为此提出了包括限制观赛人数、持疫苗接种证明或阴性检测证明观赛等措施,对观赛礼仪等也做出了规范。然而,随着东京都疫情再度紧绷,最终敲定东京都以及周边三县的比赛将以空场方式进行。

对于奥运会而言,空场比赛影响巨大。观众无法享受盛会带来的欢乐气氛,运动员也只能在静谧的赛场中拼搏。场上场下没有互动,这样的比赛至少是不完美的。为此,国际奥委会表示,将考虑引进能够传输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鼓掌声音的系统,让运动员在无观众情况下仍能与观众情感共鸣。

扩音器传出的助威声毕竟与现场声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少人给东京奥组委“支招”:可以效仿足球场在看台上摆满球衣;凳子上安放印有球迷肖像的人体模型;甚至可以请来跳舞机器人、机器狗,让它们穿上主队战衣,挥舞旗帜,随着战况载歌载舞……

媒体如何采访?

特殊的奥运会,自然对媒体在现场的采访有着特殊的要求,而防疫措施当为重中之重。

image.png
记者们在主新闻中心媒体工作间工作

先来看看最新一版东京奥运会媒体防疫手册中的一些基本规定:登机出发东京前,需提供96小时内连续两次的核酸检测证明;下载一个类似中国“行程卡”的APP;入境前需填报抵达东京后14天的行程计划,并严格按照此计划执行;入境日本后,要在指定住所隔离三天(抵达当天不算),不过可以参加一些基础的和奥运相关的活动,但必须每天核酸检测阴性,同时在更高级别的监管下进行。

记者们只能在主新闻中心的发布会或赛场的混合区采访运动员,而混合区运动员逗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90秒;根据采访运动员的频率,记者接受核酸检测的频率分为每天一次、每4天或每7天一次,每个人都必须在抵达14天后接受一次检测;进入场馆测温时,如果体温达到或超过37度5,会给予“冷静期”后进行二次检测,如果体温没有变化,将不能进入场馆并被带往隔离区接受进一步检查……

在当地疫情没有得到更好控制的情况下,一切严格的防疫措施都是必须的,事实上也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媒体的理解,但对采访的确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往还能约相熟的运动员到奥运村媒体中心做个采访,甚至约他们到某个地方做专访,现在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最头疼的是,以往很多“料”可以从赛场的混合区获得,尤其是取得好成绩的选手都愿意分享自己的快乐,但如今规定运动员只允许在混合区呆90秒,混采亦就形同虚设了。

基本采访不到选手,对亲临现场的媒体而言已是巨大的打击,更让人失望的是,即使每项比赛,媒体也未必能够到赛场采访。以往对于一些非高需求比赛,只要比赛时间到场馆就可以,如今却每项赛事都需要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以保证现场媒体符合防疫要求。

“泡泡式”的管理,也要求记者前往各采访地点均需乘坐组委会提供的穿梭巴,不能私自乘坐公共交通,这也给媒体的采访带来很大的麻烦。

困难虽多,但能够采访奥运会是体育记者职业生涯最大的梦想。相信随着盛会的展开,各路媒体都能想到应对之法,各显神通,不辱使命。(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新华社
责编 | 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