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7月17日,由东莞市文联指导、东莞文学艺术院主办,《南飞燕》编辑部、东莞市作家协会协办的“《南飞燕》读者交流会暨李志鹏、肖隆东作品分享会”在东莞市文联举行。来自广东各地的知名作家、诗人,以及《南飞燕》的作者、读者,齐聚一堂,畅谈文学创作的感想,探讨适应新形势下文艺刊物的办刊思路,并对《南飞燕》的内容编辑以及李志鹏、肖隆东新出版的诗集作品进行讨论交流。
举办《南飞燕》读者交流会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增进读者、作者、编辑的交流互动,探讨适应新形势下文艺出版物的编辑思路。同时,挖掘典型个案现象,为优秀作者提供作品分享交流的平台,促进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的提升。
《南飞燕》读者作者齐聚交流文学创作体会
《南飞燕》自2002年创刊以来,多年来一直关注和关心在东莞成长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南飞燕》执行主编丁燕介绍了该出版物的基本情况。她表示,《南飞燕》是一本以刊发劳动者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宣传阵地。丁燕说,“东莞的城市特点注定了东莞的文学样态——在东莞出现打工文学,且打工文学一度甚至成为主流。作为最具东莞特色的打工文学,依旧是东莞作家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学富矿。”
《南飞燕》副主编周齐林表示,《南飞燕》作为东莞本土的打工文学刊物,用稿方面,既关注本土,又辐射到全国。既关注打工者写的文学作品,也关注写打工者文学的作品。《南飞燕》关注并挖掘了许多在一线工作的优秀作者,他们的作品不断成长提高,也有不少在国内知名文学期刊上发表。
《南飞燕》作者代表易翔在交流会上说,“《南飞燕》就像是一块文学意义上的土壤,她给我们平台给我们空间用来记录我们的故事,也接纳我们的喜怒哀乐,给予了我们文学的培育和精神的滋养,让喜欢写作的人有一方施展的天地。”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认为,改版后的《南飞燕》在质量、排版、装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继续这样办下去相信会越来越好。此外,增城图书馆副馆长、《丹荔》杂志主编罗德远,花都区作协副主席、《辽河》杂志编审余清平等嘉宾也为此发表感言。
李志鹏、肖隆东新出版著作引热议
自创刊以来,《南飞燕》为东莞本土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发表与交流的平台,也培养了大量本土作家。诗人李志鹏、肖隆东便是其中两位忠实的读者和作者,如今二人携新作而来分享交流创作成果。
诗人李志鹏的诗集《你变美了——我看见的东莞》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他以深情文字回忆故乡,叙写自然、人生、爱情。作家肖隆东的古体诗文集《行走山水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诗作找回了庸常生活中潜藏的诗情,用古风诗句抒发所思所悟,书中“寥寥数句,有景、有人、有情”。
作为《南飞燕》培养起来的作者,李志鹏豁达乐观,阅过沧桑人世,仍不改赤子之心,新诗文集《你变美了——我看见的东莞》以质朴、深情的笔触,写下饱含真情的文字。在活动现场,东莞作家刘帆感慨地称,“一本诗集让我们注视一个地方的荣光,这是我们阅读者的思考,也是作者情感想象下不曾预料的收获。”
从小热爱文学,从基层一路打拼而来,肖隆东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依然不忘山水。在他看来,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手感、所想,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想法以及哲理,能让自己“享受一种自由、惬意的快乐”。读者可以通过诗人肖隆东的独特感受,领略山水的风情魅力。
专家评点如何拓宽地域诗歌写作
东莞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文艺评论家胡磊在李志鹏的诗集《你变美了——我看见的东莞》的《序言》中指出,李志鹏的诗歌文本之间不仅涉及到“诗与思”的对话,还紧紧抓住了当前诗歌界、文学界所关注的主题性问题。东莞社会生活的诸多切面,对李志鹏这种叙事式的“存在之诗”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李志鹏这种建立在个人工作生活地理空间中的纯粹性写作,补充丰富了地域诗歌新的表达理念。此外,胡磊也从专业评论角度,建议作者也要开阔写作视野,突破个人小情趣和小玩味,扩大对现实中国重大题材和普世价值的关注。
《南飞燕》执行主编丁燕就“如何深入挖掘在地经验”的问题作了分享。她认为,在中国文学中,一直都有“还乡书写”的传统——离开故乡的人对故土的深情凝望。肖隆东和李志鹏作为东莞诗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从外地来到东莞,并最终定居东莞,爱上东莞。这个时候,故乡经验反而变成了“异域体验”,而原来的异乡东莞,在变成了定居地之后,慢慢地形成了“在地经验”。
著名诗人杨克认为,东莞的作家队伍,从结构上看,本土的作家很少,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作家,他们带来丰富多样的原乡文化和书写源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他表示,在东莞生活多年的作者,应该将诗歌题材更多体现当下感受。两位作者作品的优点是多数是写东莞、写当下,作品的细节里藏着诗情画意。
著名诗人、《作品》杂志副社长郑小琼认为,从两位诗人的诗歌中,看到了东莞这些年的面貌,以及作者对东莞这片土地的热爱。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玺表示,本次文学分享会以邀请省内名家与东莞作家面对面探讨、交流、分享的方式,对于本土作家的成长和开阔视野有重要意义。两位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自然真切地叙述日常生活,用诗歌呈现生活中的美学和诗意,也是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他还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诗词、西方经典文学的体验和感悟,分享阐述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们心灵的涤荡与美学熏陶的作用。他还鼓励东莞作家,多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写出有时代气息、有厚重底蕴的精品力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