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2021年7月15日,舞剧《阿诗玛》以全新面貌在云南省歌舞剧院梦幻剧场正式公演,给观众带来一场绚丽多姿的艺术盛宴。
继承发扬原作,彝族歌舞点亮全剧
新版《阿诗玛》沿用了上世纪90年代原版无场次的板块式结构,使舞剧故事在情节上连绵有序,一气呵成,并利用黑、绿、灰、红、金、白、蓝等7个不同色彩的舞段,在以颜色示情的同时,在不同颜色的舞段里展示戏剧冲突的全部过程,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主创将流行于云、贵、川的主要彝族民间舞全部融入舞剧中,还采编了彝族各支系最富风格韵味的舞蹈动律,让其服务于剧情安排,以保证该剧呈现出极为贴切主题的地域性民族风范。
舞剧中的音乐则以地道的彝族民歌为主导,融入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剧中的每一个音符和旋律,都渗透着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着舞剧的民俗化风格。
另外,全剧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量运用群舞造景、生情,以群舞队形、风格服饰和动作语汇的丰富变幻,缔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自然景物。黑色舞段里的石林与羊群,绿色舞段中的绿苗,白色舞段的白云,金色舞段里的牢笼和蓝色舞段中的洪水……剧中对景物的表现和剧情的推动,无一丝一毫推委于道具和布景,而是完全以肢体语言的方式来描绘。
舞剧《阿诗玛》是一座艺术丰碑,复排后再一次实现了跨越,达到崭新的艺术高度。7月15日,正式公演后,该剧将继续参加2021年云南省优秀剧目展演,进一步促进和引导云南民族文艺的传承和发展。
经典流传30年,讲述云南民间爱情故事
在《中国舞剧》一书中,将《阿诗玛》称为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誉其为“东方的天鹅湖”“民族艺术的奇葩”。
1990年,为迎接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原云南省文化厅直接领导下,原云南省歌舞团(现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以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为素材开始创作舞剧《阿诗玛》。时任云南省歌舞团团长徐寅主抓,张苛老师作艺术指导,苏天祥,李学忠,赵惠和组成筹备组,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向专家考证,认真思考讨论后,拟定了一个打破时空、摆脱陈述、重在立意、充满诗情画意的崭新结构,为舞剧《阿诗玛》的创作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1991年,苏天祥、周培武、赵惠和、陶春组成老中青结合的舞蹈编导组,闵广森、万里、黄田组成舞美音乐创作组,以“情”为贯串始终的主线,围绕阿诗玛、阿黑、阿支的爱情故事,与演员们经一年多的创意交融和艰苦排练,通过精彩的双人、三人舞段和群舞从容、酣畅地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彝族各支系的民间舞蹈,最终形成了舞剧《阿诗玛》的艺术形式。
1992年,《阿诗玛》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大获好评;后又经过多次精益求精的完善和修改,在全国舞剧比赛中荣获优秀剧目演出奖、优秀作曲奖、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众多奖项,主演依苏拉罕、钱东凡、陶春获最佳表演奖。
1993年,舞剧《阿诗玛》获中国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和编导、作曲、舞美、演员等单项奖;同年5月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主创再聚首,攀登民族经典新高峰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遴选推荐,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于2020年10月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舞台艺术的嬗变和升华。舞剧《阿诗玛》的复排,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更需要在原有剧目的基础结构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和提升,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新版《阿诗玛》创作成一部具有中国精神、云南风格、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
云南文投集团高度重视舞剧《阿诗玛》的复排工作,原创作班子中的赵惠和、周培武、陶春、闵广森、万里等核心主创再次扛起了创作重任,组织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原云南省歌舞剧院)广大文艺工作者组成强大的创作演出团队,积极参与并严格把关舞剧《阿诗玛》复排工作的各个环节:从主要演员甄选到角色演员安排,从复看影像记录到石林、宜良等地进行采风考察,从舞蹈编排到语汇提炼,从演员舞台走位到主题背景设计,从服装道具到舞美灯光……他们不断精研和挖掘艺术理念,多次展开灵感和创意碰撞,仔细分析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只为让新版舞剧《阿诗玛》能在新世纪的年轮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荣耀和魅力。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剧方
责编 | 艾修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