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37日:中山一院披露广州本轮新冠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况
2021-07-10 16: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经过37天与新冠病毒的顽强战斗,他们啃下此次广州新冠疫情重症救治的“硬骨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7月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名支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队员圆满完成任务,结束了37天与新冠病毒的顽强战斗。

在抗疫最前线,中山一院这支由“重症八仙”之一的管向东教授带领、以年轻的重症医学专家为主力的医疗队在生死线上抢生命,啃下此次广州新冠疫情重症救治的“硬骨头”。

其中一名63岁的患者是此次广州疫情中ECMO支持时间最长的患者,上机20天后“起死回生”,还有一名救治难度很大、92岁广州疫情年龄最大的患者阿婆病情好转后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这个老太太”。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平安归来

“重症八仙”带领,一支战斗力强的年轻重症专业团队

5月23日,“重症八仙”之一、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作为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第九次出征,赴市八医院指导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6月3日,中山一院白衣卫士临危受命,组成了一支年轻且战斗力强的重症医学医疗队接力支援市八医院。

在与病毒赛跑的日子里,每天早上,管向东教授一早便出现在了ICU病房,与医疗团队一起进行专家查房,精准选择合适的患者输注中和抗体,加强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使用力度,并指导医疗队进行ECMO(人工肺)支持、俯卧位通气、呼吸机支持和精准的液体管理。

查房工作结束后,管向东教授和司向副主任医师还会对全部住院患者进行巡视,针对重症倾向患者给予重点关注,进行早期积极的干预,阻断轻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危重型患者发展的可能。“每天上午的工作,都要忙到中午1点才能离开隔离病区。”司向副主任医师如是说。

第二批出发11人的年轻队伍

“魔肺”ECMO支持20天,垂危患者起死回生

作为鬼门关前的“拦路人”,在救治期间,司向副主任医师和黎丽芬副主任医师成功为2名危重型患者进行了ECMO置管,其中一名63岁的患者是此次广州疫情中ECMO支持时间最长的患者。

这位患者病情进展极快,转入ICU后立即出现明显的呼吸窘迫费力,医疗队迅速给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但是患者的氧合仍然维持不住,胸片显示双肺“白肺”,所有指标显示患者极度危险。

管向东教授查房后立刻说:“患者现在已经命悬一线,唯一能让患者存活的机会就是启动‘魔肺’ECMO。”抢救刻不容缓!司向副主任医师和黎丽芬副主任医师快速熟练地在1小时内给患者进行了ECMO置管,建立VV-ECMO,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驱动压确定患者的潮气量,让患者的肺好好休息。

ECMO支持过程中,患者肺部潮气量一度最低仅有120ml,护理团队在高明榕护士长和陈少珍护士长的带领下,每天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经过医护团队齐心协力的配合,患者在使用ECMO支持长达20天后,呼吸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超声和胸片都显示肺部情况显著好转。

管向东教授与医疗团队一起进行专家查房

成功救治多种基础病、92岁最高龄患者

在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中山一院重症医疗队主管的92岁梁阿婆是此次广州疫情年龄最大的患者,她除了感染新冠肺炎,还有慢阻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史,临床救治难度极大。

在管向东教授指导下,司向副主任医师充分发挥重症超声的技术优势,发现患者同时还合并存在室壁瘤,迅速通过超声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密切的监测,并和王翠苹主治医师率先在病区内开展PiCCO技术,给予患者持续心排血量监测,精准调控患者的液体平衡。

经过医疗队精细治疗,梁阿婆渡过了心源性休克的关口,心功能逐渐恢复。随着新冠肺炎病情逐渐好转,医疗队指导梁阿婆进行早期的呼吸锻炼,推着梁阿婆到病房外晒太阳。看看窗外许久未见的苍翠绿树和茵茵草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梁阿婆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这个老太太”。

司向副主任医师发挥重症超声技术为患者诊疗

“这次广州疫情很多病例都是家庭聚集发生,失去任何一个人对于一个家庭都是不能承受的痛苦。”在顺利完成支援任务后,司向副主任医师感慨道,“广州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守护家园义不容辞,我很高兴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参加家门口的这场战疫,守护广州每一个家庭的完整,为广州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提供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