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选之稻”开镰收割!2000株水稻在华农实验田被精准采集
2021-07-09 21:5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把水稻,饱含着“科技含量”以及科研人员八个月的辛劳与期盼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亮
实习生 鲍颖婕 通讯员 陈芃辰

7月9日,骄阳似火,麦浪起伏,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实验基地的大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忙不迭地收割成熟水稻。

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把水稻,饱含着“科技含量”以及科研人员八个月的辛劳与期盼。羊城晚报此前报道,2020年12月17日,这批水稻种子“乘坐”嫦娥五号完成历时23天、行程超百万公里的地月往返征程,在深空环境中经历宇宙射线的照射后,成功返回地球,“落户”广东大地。

“天选之稻”长势喜人,迎来收割

今年2月26日,正值广东春播时节,春雨淅沥,稻种在华农的航天育种中心被身穿白大褂的师生有条不紊地播种到土壤之中,其后移栽到大田去。

如今,15-1号水稻长势喜人,高度已经齐腰,稻穗饱满得压弯了稻杆,微微垂下。据目测,它的每粒稻种约有1厘米长,通体呈现米白色和褐色。

7月9日,华农实验基地大田现场

从空中俯瞰,这片试验田并不太密集。在它们的两侧,两片稻田像一块格子桌布,每个格子都呈现出青黄参差、高低各异的不同性状。据了解,试验田的水稻采取的是单穴单株的插秧方式,而两侧的稻田是将第一代或多代繁衍的其他批次的育种材料杂交组合,到了收获季节就会呈现格子状的布局。

丰收时总是欣喜大于劳苦,打谷机在田间的轰鸣声都像是一首赞歌。几名农民临时组成收割的流水线,捧稻、打谷、递盆、装袋,动作干净利落。

科研人员也加入到劳作中来,亲手收割着水稻。他们左手把着稻杆,右手握着镰刀,熟练地手起刀落,只余约30厘米的稻茬留在土中。

收获现场

2000株水稻运回实验室,将开展后续研究

实际上,华农的师生“未雨绸缪”,早在7月1日就对稻田进行过一轮精准采集。学生们按照提前分配好的任务,认领回自己所负责的水稻。

他们在小心翼翼地检查水稻编号后,给每株水稻采集4穗左右、共约500粒的稻种,放到带有编号的信封里面,以便后续研究。据悉,这些稻种被带回实验室后将被分成不同的小样本,开展一些生物学或非生物学的研究,以检测水稻的品质。

7月1日,华农师生进行前期取样

烈日炎炎,但稻田中的人们却兴致高昂,2000株水稻很快就被采集成3大袋稻种,装运进车里,运回实验室。

不久后的秋季,这批“天选之稻”的后代将在实验室里开始育秧。未来几年,它们会在广东的土地上继续自己的世代繁衍,纯化优良性状,有望成为100%中国原创的水稻新品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学校供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