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习近平
“志强:好久没有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若何?挂念得很……我天天跑路,钱也没得用,衣也没得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前过的优美生活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这是红军将领陈毅安(又名陈斌)在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途中,写给爱人李志强的书信。书信凝聚的,是一个年轻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陈毅安牺牲时年仅25岁。
正是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不惧生死,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应该追随革命先辈的步伐,不忘初心,勇往直前,书写革命新篇章。
共产党人精神特质:
心系人民艰苦奋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梓青
瑞金,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和制度建设的伟大探索;在西柏坡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成熟政党的转变。重走红色圣地,从瑞金到西柏坡,时空交错间最能感受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气魄、情怀与品质。
开创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气魄。在瑞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伟大实践。瑞金建政,翻天覆地。正如江西省赣州市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主任陈安所言,在建党仅仅十年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建立政权的探索,这需要的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人召开“九月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探讨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新中国的各项制度……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探索,一步一步“闯”出来的!
心系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在瑞金的沙洲坝,有一口毛泽东主席亲手挖下的“红井”。沙洲坝干旱少雨,毛泽东看到群众用水困难,就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挖下了这口井。“吃水不忘挖井人”,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红井”亦成为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的历史见证。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让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照进了现实。西柏坡的老党员闫青海告诉记者,共产党来了之后,他们家分到了三亩良田,日子一下就好了起来。依靠人民、心系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就是在瑞金、西柏坡这些“山坳坳”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建政建国的奇迹。
瑞金叶坪的一间低矮的祠堂,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共和国的政府架构在这里搭建;西柏坡的土屋,被周恩来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领导和组织了名震中外的三大战役,谈笑间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土崩瓦解……
每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都应当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中汲取营养,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永不停息!
新时代造就新延安
革命老区奔向小康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从基本温饱向告别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如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节点上,老区换新颜,延安新貌更加彰显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春辞夏至,干爽的微风拂过黄土高原腹地,火车自西安一路北上,三小时后到达延安,令人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跃然眼前。昔日的黄土高原如今满目翠绿,巍巍宝塔山上古塔耸立。在清凉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旧址,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络绎不绝。
延安哺育了中国革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现如今,延安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绿色”与“红色”旅游经济相映生辉。在南泥湾,战士们开垦的良田已退耕还林;旧址之上,花海怒放,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湿地公园里荡起秋千。
记者在延安采访期间,所到之处,无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要知道,延安所在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生态脆弱,不难想象,给黄土地献上的这份“绿色承诺”的实现,是走过了何其艰辛的过程,这是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延安,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拉近时空距离,你会发现好像随时能走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边。枣园毛泽东故居内,办公桌上放着一根铁条。当年,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炼出了第一炉铁的样品,百姓把这来之不易的铁条献给毛泽东,向他报喜。
从此,毛主席就把它摆放在案头,有时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酸了,就拿起铁条握一握,使手指放松一下再写作……如此生活化的细节,拉近了伟人与参观者的距离。
位于清凉山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保存着党在延安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石窟里放置着电报机、印刷机。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艰苦的环境里,党的新闻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今,壁上的黄土仿佛有了回声,记录着穿越时空的电码。
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告诉记者,在红色教育中,要注重史实,要善于利用原始的档案、文物,使我们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历史说话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武器——这就是保存着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基因的延安,成为人们心存向往的革命圣地的原因。
新时代,新延安,曾写就恢宏奋斗史诗的土地上,正在谱写着新的乐章。
遵义会议开启新篇
革命精神生根发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初识遵义,是通过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后,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会后,毛泽东作《忆秦娥·娄山关》,道出了他对中国革命在历经生死攸关的转折后,重新踏上新征程的信心。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遵义会议之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毛泽东指挥红军,在云贵川的土地上留下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军事史上的名篇。
记者最近赴遵义采访。历史的硝烟散去,遵义会议86年后,这座平静祥和的小城被打上“红色旅游圣地”的标签。烟雨四月,遵义披上朦胧的面纱。满街的火锅店让空气中充满了鲜香麻辣,服务员的口音带着独特的成渝片口音。不需要地图导航,跟着人群走,很快就能遇见遵义会议纪念馆。
在这里,男女老少只是安静地走着、看着,鲜少交流,从游客们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缅怀红军精神的信仰之旅。
炮火声早已远去,红军精神却始终长存。采访中印象深刻的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的孙女告诉记者:“我们孙辈这一代12个人中,有5人在遵义从事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其中,我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名义务红色宣讲员。”
红军离开遵义已经有86年了,不过,还有这些可爱的人们,正积极投身红色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遵义会议、了解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故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贵州考察调研期间指出,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循着总书记的指示,我们欣喜地看到,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早已生根发芽,长在老百姓的心里,长在村支书的心里,长在文化传播者的心里……奋勇、坚强、无畏的人们,把遵义建设成了如今可爱的模样。
站在乌江镇的“五桥飞渡”观景台远眺,昔日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已天堑变通途。忆往昔,伟人在炮火硝烟中激昂地写下“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丽诗篇。看今朝,汽车高铁在纵横交织的交通线网中跑马似平川。今昔对比,不由得让人感叹。
遵义城映山红花开正艳,中华好儿女正奋力书写革命新篇章。(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