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园 图/受访者供图
“看到小区、路上穿红色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就觉得很有安全感。”年迈的来亚萍在盐田生活多年,她对社区党委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再熟悉不过:家中进门处的智慧烟感报警器,是社区特意为她这样的独居老人安装的;厨房铺着的防滑垫、浴室洗澡用的小凳子,是志愿者送来的。而今,她熟悉的党员志愿者们坚守在抗疫一线,“我排队做核酸的时候,也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依山傍海的盐田频频“出圈”:2020年是全市唯一实现全年持续保持GDP正增长的行政区、今年一季度GDP实现正增长25.1%、1-5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这些亮眼成绩让人们看到其“山海底色”之上迸发的强劲发展势能。盐田谱写的发展历程,既有“产业兴盐”号角下的奋进征程,又有党的建设不断创新深化的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为盐田高质量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为民生福祉的增进不断添砖加瓦。
促发展:“党建联席”为产业发展护航
“满血归来!”24日0点起,盐田国际整体操作全面恢复。成如容易却艰辛,“5·21”疫情发生后,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盐田区委区政府会同市交通、交警、卫健、疾控等部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港区复工复产,港口物流产业链党组织也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发挥作用。
5月初,在区两新组织党工委和盐田街道党工委的联合召集下,首次港口物流产业链党建联席会议召开,党委政府与相关协会党组织、上下游企业的协商议事平台正式搭建。通过联席会议,企业可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还可以集中反映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加强与职能部门联动和协调。“5·21”疫情发生后,联席会议平台迅速发挥作用。
“我要报名参加!”疫情发生后,码头每日作业能力下降,港区外积压重柜车增多,港口物流产业链各企业党组织党员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区两新组织党工委、盐田街道及港口物流产业链党组织每日开展“红马甲”行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180多名党员志愿者前往主要进港道路,协助交警等疏导交通,风雨无阻,同时还为货柜车司机提供多种物资,解决司机困难,疏解司机情绪。
按照“预约制、分时段、消存量、稳增量”的思路,盐田还推出“手机号+车牌号”常态化预约进闸机制,实现车辆精准识别、精准预约、精准收柜。港口物流产业链党组织通过微信群等方式,积极宣传,让广大司机群体配合防控措施,通过“易提柜”APP提前预约。
“刚开始使用还不习惯,后面发现这个预约制真的太及时了。春节高峰时,从盐排高速出来到进港区A闸最长要14个小时,现在只要30分钟就可以了!”货柜车司机陈师傅对此由衷点赞。
为了帮助盐田港区作业人员舒压减负,盐田区协助深圳市委组织部开展“安心码头”行动,为盐田港区集中居住的作业人员送上“安心礼袋”,推出“安心之声”等线上心理健康服务,让港区作业人员感受到“心”的温暖。
不仅是疫情的特殊时期,多年来,盐田港周边都有一群红色的“护航者”。每逢台风、暴雨、重大节假日等节点,“党员先锋队”都会出现在交通繁忙路段,配合各职能部门开展交通整治行动。在盐田街道物流行业党委书记丁鸿哲看来,深化党建,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举例说,成立党支部的货柜车运输公司,在盐田港后方陆域零违停、交通事故零发生,职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企业发展越来越好。
“进码头的冷链货车司机需要有72小时核酸证明,司机需要频繁接受核酸检测。他们向我们反映后,我们跟党委政府沟通,为司机安排核酸采样专场。”行业协会党组织也活跃在港口一线。深圳市集装箱运输协会党委书记罗江晓表示,党建引领对行业协会同样重要,“它让我们保持正确的方向,形成强大凝聚力。”
展望未来,盐田港还将向智慧型港口转型,大力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全力推动盐田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和离岸贸易中心。这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力辖区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党建引领业务、业务促进党建的“党建+业务”双运行思路,在盐田多个支柱产业落地,效果显著。“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盐田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正在演绎成生动现实。
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全周期治理
“我觉得在社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党员志愿者经常到我们家里走访。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联系社区党委。除了解决我们的问题,社区还有很多活动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比如老年模特队、合唱队、诗歌朗诵活动等。党群服务中心还提供安心驿站服务,给老人提供场地举办集体生日会……”来亚萍觉得,社区“应有尽有”,满足了自己生活的需求。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小事不出“格”,一“网”全覆盖,是盐田基层治理的目标。今年4月,盐田率先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全周期治理的若干措施》,从明方向、建阵地、壮队伍、立制度、借科技、聚合力、强保障等七大方面出台27项具体措施,着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在盐田,各方面资源正在不断往最基层下沉。盐田区区领导、区直单位全部包点社区,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今年以来,基层党建的重点难点问题正在逐步被攻破。盐田在全区开展21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破题项目,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多点突破。比如,党建引领滨海旅游方面,“五一”期间,盐田区针对大梅沙景区节假日拥堵情况,通过提前开设潮汐车道、实施阶段性交通管制,由党员志愿者全程引导海边游客从海边特别拥堵的公交站步行15分钟再乘坐公交直上高速、直达地铁口,公交车运行效率提升一倍,游客返程等候公交时间由1个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在盐田,社区治理“一网统管”的智慧大系统正在形成,通过打造块数据智能底板,区、街道、社区三级调度指挥平台,服务居民群众一体化平台的“一板两平台”,将党建、治理、服务整合为同一张网,对社区“人、物、事”进行精准管理服务,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以来亚萍所在的桥东社区为例,社区有84栋老旧无物业管理小区,里面有许多独居老人。针对他们独居可能遇到的消防等安全问题,社区为他们安装上智慧烟感报警器,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的状态和屋内消防数据,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发生报警声响,并通过电话、短信、手机APP及时联动家人、物业、社区及时救援。
下一步,盐田将持续发挥好货柜车司机、快递小哥等勤劳“小蜜蜂”基层治理“一线探头”作用,通过“盐田民意通”及时反映一线情况。结合智慧系统建设,与顺丰合作引入快递小哥摄像头,借助AI、大数据自动识别城区治理问题,以科技手段为基层治理赋能。
为民生:“四个第一”高效办理民意诉求
通过“盐田民意通”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上报问题后,居民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受理部门、办理进度及处理结果,并且进行评价。在盐田,居民通过指尖反映诉求,解决了不少身边遇到的问题:公园散步时发现桥底有裂缝,拍照微信上传后,城管部门立即对桥梁进行封闭检测、加固修复;学生上学搭乘的公交车班次太少,通过微信反映,多部门协商后交通部门在高峰时段增开区间车……
目前,“盐田民意通”形成区委组织部统筹督办、各职能部门主办、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联办、党员干部带头办的群众诉求办理模式,构建起民意诉求第一时间受理、处置、办结、反馈的“四个第一”高效办理机制,小程序解决大问题。
除了开辟指尖反映诉求的渠道,盐田结合“七个一百”特色系列活动(组织百名书记讲“我眼中的百年大党”专题党课、新建百个红色驿站、办好百件民生实事、举办百场“四史”知识竞赛、讲好百个“红色故事”,开展百场先进事迹宣讲、评选百个优秀党建案例),在全区设置了100个“红色驿站”,打造“5分钟党群服务圈”。这样,全区1万余名党员可在5分钟步行范围内找到党建阵地,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在这里不仅提供饮水充电、日常药品、纳凉休憩、临时避雨等“大众型”服务,各个驿站还因地制宜,提供“四史”学习教育、图书阅览、书画、歌舞、棋牌、健身、心理咨询、四点半学校等个性服务。同时,开展“暖蜂行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等阵地,在港口、仓库、停车场、居民小区等货柜车司机、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聚集的地方打造100个户外劳动者港湾。疫情期间,围绕助力全区“双百行动”(全员核酸检测、全员接种疫苗),还为快递小哥、货柜车司机开设疫苗接种专窗、核酸检测定点服务。
“居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在梅沙街道海怡轩小区“红色驿站”,有在职机关党员志愿者担任的“红小二”,定期轮班驻站值守、挂点联系居民、上门解决难题;打造大梅沙海滨公园“流动红色驿站”,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用真情、真心服务群众,让“小”驿站发挥“大”作用……
【党员故事】
扎根基层,“红马甲”解居民急难愁盼
戴党徽、穿红色马甲,这是居民对于辖区党员最直观的印象。党建工作,也是靠着这一位位党员在落实和推进。在盐田,我们采访了两位扎根社区、忙碌在一线的党员。他们有着不同履历和背景,通过他们的具体工作和经历,可以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如何被打通的,党员是如何起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安民心、暖民心、聚民心——
博士党员:既能为民送煤气罐,又能写社区调研报告
“早上7:00到现场为换班人员准备物资;8:00开始,安排后勤保障组成员为居家隔离人员配送生活物资;8:15左右,隔离住户身体不适突发肾结石,紧急联系120救护车;10:00,安排清运组上门入户清理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13:00左右,救护车将就诊人员送回,带其回家继续居家隔离;14:30,安排工作人员配合医生开始为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上门核酸取样;21:00左右,隔离人员的一罐煤气送到,由我和另一名工作人员将其送到8楼居民家中……”这是6月初,桥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宋高原在小区封闭阶段,记录下的一天工作实录。那一天,他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23:30后。
从5月21日晚,宋高原工作所在社区1名盐田港工作人员确诊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后,他一直在硬隔离小区前线开展工作,每天在现场坚守16个小时以上。用行动诠释“硬隔离、软服务”,戴着口罩、穿着红色马甲的宋高原,与其他一线人员并无太大不同。稍显特别的是他的履历。博士毕业的他先到深圳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工作,于2019年底来到桥东社区工作站挂任党委副书记,进行学习锻炼。
“社区基层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每天和群众面对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居民的急难愁盼。”宋高原说,自己博士所学的专业为生物学,读书期间所学的知识到社区用到的很少,但是养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社区工作很有帮助。“在社区,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进行调查研究,我先后完成3份调查报告。我平时会坚持读一些与社区治理相关的文献,开拓视野,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社区治理,同时也能将一些好的做法在所在社区进行尝试,为社区治理添一份力。”
身为一名党员,在盐田的基层工作让他深有感触,“盐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我们党的宗旨和理念落到实处,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能够保障基层治理始终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不会偏离初心;同时也能将民生实事做实做细做好,做到人民心中去,真正做到安民心、暖民心、聚民心。”
志愿者党员:居民的知心人,情为民所系
“广慧啊,疫情后我们小区封闭了一个门,现在剩下的这个门,门口是斜坡,路高低不平还很陡。汽车也从这个门进出,我们老人走在这里很危险……”去年,沙头角社区邻里互助(无物管小区)党支部书记李广慧在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居民拉着她反映诉求。
为此,李广慧将此事反映给社区党委,通过民生微实事解决了居民的困扰——一周左右时间,路面就铺平加宽、坡度改缓,加装围栏实现了人车分流。
加入党员志愿者队伍多年,今年53岁的李广慧是居民们的老熟人和“知心大姐”。她所在的党支部在全区首创“阵地+驿站+工作室”模式,由党员点对点服务居民无物管小区。同时,先后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室,组建10支特色志愿团队,扎根17个无物管小区及1个城中村。李广慧和志愿者们几乎每天都在开展志愿活动,听取居民诉求。城中村和老旧小区路面破损、工地噪音扰民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都通过这种形式解决了。2020年3月,李广慧因为在发动党员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在全省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在党员志愿者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居民也加入志愿者队伍,多的时候一场志愿活动有七八十人参加。今年年初发生的一件事,让李广慧更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今年春节前夕,李广慧在辖区组织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宣传活动时,看见志愿者郭建林在路边坐着休息,面色苍白,十分虚弱,就上前与他交谈。原来,郭建林在近期身体检查中发现肺部严重疾病,体重暴瘦20斤,医生说他需要吃费用昂贵的进口药。郭建林3年前就曾做了肝癌手术,家中还有患尿毒症的孩子和无业的妻子。
“我一定要帮助他们”,李广慧向沙头角社区党委书记陈碧惠汇报了此事,并申请开展筹款募捐活动,在很短时间内就募集到将近3万元的善款。“这件事让我觉得,我们这个阵地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大家对我们这个队伍是很信任和支持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