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在寻常巷陌中,追寻广州红色印记
2021-06-28 14:5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要追寻广州的红色印记,可以重温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著名的广州红色史迹,也可以在广州的寻常巷陌中,去寻找中国共产党从萌芽、组建到茁壮成长的历史足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广州,为红棉之城;红色,是广州的底色。

自近代以来,广州历经数次历史巨变,英雄辈出。乙未广州之役、黄花岗起义、中共“三大”、广州起义等一系列近代历史事件,无不彰显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底蕴。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广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一连串深刻而鲜明的足迹。

要追寻广州的红色印记,可以重温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著名的广州红色史迹,也可以在广州的寻常巷陌中、在时光冲刷过的旧物中,以小见大,去寻找中国共产党从萌芽、组建到茁壮成长的历史足迹;在一幅幅被定格了的黑白影像、一个个细碎的资料片断里,管窥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近日,由广州图书馆和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主办的“岁月留痕——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在广州图书馆开幕,展出了一百张反映广州红色史迹前世今生故事的新旧照片及近百件(套)历史物件,展现了广州深厚的红色文化。

展览现场

据了解,展览中的珍贵展品由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提供。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由广州私人收藏家创立,五万多件(套)的馆藏史料反映了从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等各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本土的历史文化,包括近代粤商历史、广州十三行历史、广州城建历史、广州红色文化、岭南民俗文化等。其中,广州的红色文化是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的重要收藏方向,近期已多次开办展览。

“岁月留痕——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视角?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的红色藏品有什么“前世今生”?本期《名家话收藏》为您一一道来。

【专家说】

受访嘉宾

●黄思衡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馆长

●刘双喜
广州图书馆社会活动推广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以小见大 展现广州深厚红色文化底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作为主办方,展览希望给观众呈现一个怎样的视角,去追寻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红色足迹和故事?

刘双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州图书馆今年策划了“七个100”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办100场活动”,此次“岁月留痕——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就是其中的计划之一。

与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策划此次展览,主要是想通过三个方面去呈现:一是广州的红色文化非常厚重,观众参观此次展览可以一次性将广州主要的红色史迹基本了解清楚,为实地参观打下很好的基础,这也体现了文旅融合的导向;二是我们尽可能选取红色史迹其中的精华部分集中呈现,通过珍贵的图片、文字、地图、报纸、物件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三是选取公众熟悉的公交站牌作为切入点,观众参观时如同乘坐时光巴士穿梭在各个红色史迹,可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黄思衡:展览从一块广州旧车站牌得到灵感展开。车站牌的第一号路线,正好涵盖了广州的重要红色史迹,围绕这些红色史迹发生的事件,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20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市公共汽车路线表”铁质牌匾
广州市财厅前搭客汽车停车点

站牌上的东山公园站,当时位置就在中共三大会议旧址旁;财厅前站在杨匏安旧居旁边;惠爱东路(中山路)站在农讲所等。这些站点和红色史迹,都在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圈里,感觉十分亲切,我们希望以大家熟悉的地点来带出展览内容,使观众对展品易于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这块广州旧车站牌是我父亲文仕先生的藏品,自我记事起就在家里看到它,它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新旧变化,如今成为这次展览的引子,别具意义。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广州的寻常巷陌中,在细碎的历史资料物品中,以小见大,去寻找中国共产党从萌芽、组建到茁壮成长的历史足迹,意义何在?

刘双喜:广州一直以“四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著称,红色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史迹是体现广州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很多就在我们身旁,但是其中的历史很多市民未必清楚。挖掘红色史迹文化,就是重新唤起大众对广州红色文化的回忆和珍视,展现四地文化的历史逻辑,让更多市民对广州和岭南文化充满自信,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展览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广州有着怎样的红色传承?体现了广州这座英雄城市怎样的城市气质?

刘双喜:红色传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先烈精神的传承,如杨匏安是华南地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2019年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开放时,杨匏安的儿子杨文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杨家家风讲究‘忠孝廉节’,都传承了下来,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父亲杨匏安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对党要忠诚,对信仰要坚定不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革命先烈的精神代代相传,不仅仅对其后代的家风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当今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体现在红色史迹的妥善保护、改造以及文物的活化利用,从普查文物到制定相应的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都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广州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地标,设立了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阅读角)两个服务区域,为市民学习党史、重温红色经典提供了新途径。同时,通过收集整理革命回忆录等红色文献,举办红色文化专题展览、讲座等各类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平台和交流平台作用。

《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该期杂志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体育之研究》

《向导》周报第三十期,该期报纸刊登了中共三大宣言

广州的城市气质一直以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务实创新为主要特征,通过展览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以来,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和中国的南大门,吸引了毛泽东、周恩来、杨匏安、谭平山、林伟民、彭湃等一大批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热血青年。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共三大的顺利举办,从省港大罢工到广州起义,20世纪早期的广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色传承 以藏品记录时代伟大变革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的藏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这么多年为什么坚持红色文化收藏?

黄思衡: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的藏品类别包括老照片、报纸、刊物、旧物件等,共计五万多件(套),与官方博物馆不同,我们的藏品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着眼于微观的市民生活。在红色文化方面,博物馆收藏颇丰,这些藏品是前辈们出于对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热爱、花了几十年心血收集回来的。

我们家族的收藏传统可追溯到祖父一辈,祖父是邮差,对工作充满热忱,总能接触到各种报纸、刊物、邮戳、信封、铜钱、徽章等物件,其中包括不少红色藏品。祖父将这些保管起来,把它们作为广州旧貌的纪念品、本土文化与精神的象征留给下一代。我父亲文仕先生也继承了其父辈收藏的传统,他热爱收藏,辗转搜集到不少与广州相关的藏品,并挂牌成立了博物馆。2010年我从海外回国,与父亲一起把藏品整理妥当,我着重于梳理出一条条脉络和线索,将各种碎片式的藏品进行系统化归类。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作为广州社科普及基地,近年积极与图书馆等各大文化机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广州历史文化相关的展览,未来我们将继续用藏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藏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广州城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您的藏品中有哪些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黄思衡:我们的红色藏品包括“团一大”举办地东园门楼的原貌照片、从1915年9月15日到1926年7月期间出版的全套共63期《新青年》杂志、1918年12月22日至1919年8月31日的全套共37期《每周评论》、报道陈独秀第三次来广州的《广州共和报》及寓居点“广泰来栈”照片、《向导》周报及《前锋》杂志创刊号,等等。这次我们整理出13组广州红色史迹的前世今生故事,涵盖了党史上在广州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展品均是从大量的馆藏红色文献中精心筛选出来的。不少展品是首次公开展出。

展品中包括了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今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的作文材料《体育之研究》,当年便是在这一期《新青年》上发表,毛主席当时所署的笔名为“二十八画生”。

1923年3月到8月,陈独秀第三次来到广州,在广州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3月28日至29日,《广州共和报》先后刊登了《陈独秀抵粤》报道和《陈独秀来粤续闻》报道。当年的这份《广州共和报》,我们保存至今,这次首次公开展出。

现场还展出了我们收藏的《向导》,上面刊登了中共三大开会期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宣言”,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它似“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前行方向,是大革命时期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之一。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80后”广州人,看着前辈留下的关于老广州的历史文献,再对比广州的现状,您对这种城市巨变有什么切身体会和感受?

黄思衡:我从小在广州东山一带长大,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参观红色史迹,给我讲解两代人收藏的红色藏品,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红色的种子。海外留学的经历,令我对“家”更为眷恋,回国后,我目睹了国家巨大的变化,更清楚认识到何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跨越一个世纪的两幅珠江全景

一百多年来,广州这座英雄城市一直勇立潮头,传承着红色基因,记录着时代的伟大变革。这次我们特别为展览挑选了两张珠江全景图,跨越一个世纪,展现了百年间广州城市发展的变迁,也见证了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提供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