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丽芳 张灿城
“院感防控无小事,‘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谈及院感防控的重要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办主任,暨南大学附属深河医院党委委员、副书记(主持工作),感控专家陈祖辉如是说。
广州本轮疫情暴发后,陈祖辉先后带着团队奔赴荔湾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指导院感防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他一度累到心肌缺血。6月26日,陈祖辉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回顾近一个月来的战疫经历与感受,介绍面对Delta(德尔塔)变异毒株时院感防控的关键点。
三赴疫区指导院感防控
5月20日,75岁的郭阿婆在荔湾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时,核酸检测呈阳性。随后,疾控部门证实郭阿婆感染的是Delta变异病毒株。5月21日,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对郭阿婆涉足的8个场所实施了封闭式管理。这波疫情来得非同寻常。
5月29日,陈祖辉接到了来自省卫健委的紧急电话,他受命去指导荔湾区人民医院鹤洞分院的院感防控。“我要去查看荔湾区人民医院鹤洞分院及附近广钢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陈祖辉说,“当天下午,我们就要帮助鹤洞分院梳理发热和非发热人员的就诊布局以及就诊流程。”
6月4日,陈祖辉又接到省卫健委的电话。他马不停蹄奔赴广东省中医院,在该院急诊门诊梳理院感防控流程,查找其中需要完善的地方。就这样,他一直忙碌和奔波,每天都在排查院感的隐患点。
第三次,省卫健委的电话又打来了。“我记得很清楚,6月12日,那天是周六。下午6点左右,省卫建委派我带领一支15人的队伍支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陈祖辉说,“在市八医院工作4天后,我发现督导人员不足,后来申请补充了5名队员。”至此,一支20人的院感防控专家队伍驻守在市八医院的14个病区。
事无巨细查纰漏促整改
6月12日,陈祖辉带领的院感团队全面参与市八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他还担任市八医院临时党委的副书记。“每天在医院里一直忙不停”,他一方面要对院感工作负总责,统筹全院的院感工作,尽快梳理规范制度的指引;另一方面要带好20人的院感专家队伍,在一线开展院感督导工作,包括下病区当“监考官”“督导员”,及时发现病区医护、保洁员院感防控上的纰漏并纠正。
“院感防控事无巨细,每一天在会上我们都会通报队员们在病区里发现的院感漏洞,提交给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指导,然后反馈给医院的职能部门,一竿子插到底。他们把整改任务领回去,制定出时间表、路线图,狠抓整改落实,包括什么时间和以什么方式弥补漏洞。”陈祖辉说。
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体重掉了10斤。直到6月22日,他突然感觉胸闷、胸前区出现了压榨感,不得不下了火线,回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
防控考验最薄弱环节
走进医院,一人一物一事,甚至医疗垃圾的处理都涉及院感防控。也难怪陈祖辉说:“院感没有小事,做院感防控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平时看起来没什么,一发生就是大事,所以要严守底线、红线和高压线。”
他认为,院感防控一定要细化到每个人、每个环节,落实工作实质和内容,比如手卫生、无菌物品的管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废物的管理等等。
谈起这么多年院感工作的感受,陈祖辉坦言:“做院感工作就是临深潭、履薄冰,不能有丝毫懈怠。要知道,院感防控考验的就是最薄弱的环节。这与科研和临床工作截然不同,一家医院培养多少位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乃至院士,显示着医院的最高水平;而院感防控则恰好相反,它关注的是医院里谁做得最差。最薄弱的地方代表着这家医院院感防控的水平,这个很适合用‘木桶理论’来解释。只有每一个人、每一个节点都执行到位了,防控措施才能织就一张大网,不漏过一个隐患和差错。”
“防疫四件套”始终有效
面对传染性更强的Delta变异毒株,如何筑牢院感防控这道防线呢?陈祖辉认为:“首先我们要按照广东省医疗机构新冠肺炎院感防控指引(第二版)的要求来落实,从发现患者开始,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包括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入院患者的就诊流程管理,以及入院患者、陪护人员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和监测。其次,虽然新冠变异病毒很凶险,但坚守‘防疫四件套’,即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尽量减少人群聚集,依旧非常有效。”
“对付所有呼吸道传染病,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是飞沫传播,就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必要时可强化。比如平时院感防控,医护人员双手要清洁三四次,我们就提高到五六次;平时3小时换一次口罩,特殊时期两小时换一次。踏踏实实做好防控工作,足矣。”陈祖辉如此强调。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