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她来自潮州|“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余小洁:护持经寒暑,情系广济桥
2021-06-27 13: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这样的高热度和高关注度下,守桥人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不言而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署名除外)
视频剪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蚁璐雅  实习生 黄绮雯

本月,国家文物局评选的2021年度“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结果揭晓。广东省潮州市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作为广东唯一入选者,与全国其余19位同道一起获得了这项荣誉。

余小洁守护的,是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自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后,广济桥更是热度不减,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余小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守护一座桥,听来浪漫,背后却有着不寻常的坚韧与追求。自2007年广济桥修复竣工对外开放起,余小洁就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这座古桥融为一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余小洁,听她讲述这段十四年的“守桥”故事。

为文物织就“安全网”

一座千年古桥,又有大量的水下构件、木质构件,面临的文物保护难度可想而知,加上古桥与繁忙的水上交通线交叉、节假日游客众多,安全管理难度也极大。

十四年来,余小洁带领团队与研究专家一起不断钻研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依托新技术新应用,勉力为这一潮州历史文化地标构建文物安全体系。

广济桥的21个古桥墩,是其文物价值最大的部分,但正因为年代久远、长期处于水下,古桥墩也是保护工作中的最大难点。

从2017年起,在广东省文物局的支持下,余小洁团队就委托考古专业机构,组织对广济桥布设了66个沉降监测点和19个位移监测点,进行了6次全面的生命周期监测,用数字编织起一道文物安全监测体系,为广济桥的运行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也为桥墩检修加固工作储备了大量前期监测数据。

“21个桥墩的检修加固,是我们期盼、努力了四年的大工程。这些年来,我们多次监测摸查桥墩在水中现状和破损程度,观察连年来是否存在移位、沉降和变形等变化,在情况稳定后才能着手推进加固。”接下来,余小洁与团队将加速推进这一工程。

广济桥

除了广济桥,在桥西伫立的广济楼也是余小洁和同事们的“保护范围”。余小洁告诉记者,这一桥一楼,都是潮州古城的重要文化标志,两处虽然历经修缮,但其复杂的水下建筑结构、木质建筑构件以及地处的地理环境,都给文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

为此,余小洁要求自己不断“升级”文物保护技术知识的储备量,并将新技术新应用运用到“一桥一楼”的保护中。多年来,她先后主持完成十多项文物保护性重大维缮项目,包括钢质木饰梭船建造、浮桥跳枋和栏杆设计安装等。

今天春节假期前,余小洁还组织团队完成了“广济桥亭台楼阁木构件保养维护工程”,这是自2007年以来最全面的一次检查纠偏和加固,不仅使这座千年古桥再焕新颜,也让前来游桥的广大市民游客安心。

到广济桥看潮州文化

2007年6月,伴随着潮州广济桥修复工程竣工,文物保护团队也正式入驻,余小洁就在其中。

“那时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修复后亭台楼阁的潮式建筑美则美矣,却感受不到潮州文化的细节。要如何丰富广济桥的文化内涵,留住游客的脚步、特别是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呢?”

“到广济桥,看潮州文化”是余小洁最初定下的目标,这里的展示既要契合广济桥的气质,又要展现潮州风貌。她想到了潮州工艺这个大宝藏,手拉壶、木雕、潮绣……起初,她提出将广济桥上的亭台活化为工艺大师工作室,同时打造一个潮州文化对外展示窗口。

“这个创新想法立刻受到欢迎。但是因为传承人的工作时间难以固定,桥上的大师工作室也时开时停,有时会让特地前来参观的游客遗憾吃了‘闭门羹’。”余小洁说。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有了改善,随着潮州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传承人队伍日渐壮大,同时广济桥这个文化窗口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随后,“一亭一大师”被调整为“一亭一项目”:在文物管理所的统一管理下,每个亭台设定一个非遗项目的主题,可由多位非遗传承人轮流带着精品在现场展示,同时针对动态与静态的非遗技艺提供不同的平台。

传承人们少了运作维护的负担,更专心于工艺展示。

余小洁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只想“填满”亭台,经过不断筛选非遗项目,到如今已历十年,广济桥华丽变身为“非遗技艺大舞台”,每天都有至少三位老师在桥上展演潮州非遗“绝活”。

除此之外,在重要旅游节点及节假日,这里还推出“浮桥梭船闭合表演”、“一里长桥一里市”等重要活化项目,让观众目不暇接,直观感受潮州文化的精髓,也体会广济桥作为乡邦文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是“同舟共济”的守桥人

亲切、真诚、透彻,这是参观广济桥的来宾对余小洁讲解的评价。

实际上,在她身后,还有一群坚守桥上的一线讲解员,无论是烈日或暴雨、盛夏或寒冬,日复一日地为往来游客讲述他们心中的潮州故事。

余小洁和她的团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余小洁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团队是一群土生土长的潮州人,其中不乏跟我一样已经守桥超过十年的人。广济桥是联结我们团队的团魂,对家乡的感情让我们目标清晰、团结向前,真正是同舟共济啊!所以我们的群名就叫‘同舟共济’。”

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一到节假日,团队中无论业务一线还是后勤行政管理,都需要变身一线守桥人。

余小洁告诉记者,她对一线讲解员的要求是理解透彻、逻辑清晰、表达流畅、落落大方。她专门组织一线讲解员走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中,近距离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和底蕴;通过让讲解员自己组织讲解词,从不同的、独到的视角去探索潮州文化,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介绍材料……

余小洁说,这14年来,能够明显感受到广济桥人气逐年攀升,从第一年到现在,景区游客数上涨了10倍。在这样的高热度和高关注度下,守桥人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不言而喻。

余小洁开玩笑地说:“我们心情都很矛盾,既怕人多,工作量剧增,又怕人不多,没有人关注我们的广济桥和潮州文化……其实,尽管很累,但我们还是希望广济桥能一直‘红’下去,不断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守桥人,365天无休。虽然一线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每逢春秋时节,吹着微风,在桥上看夕阳慢慢西下,踏着漫天晚霞而归时,那一刻我们就觉得什么辛苦都值得了。”余小洁感慨道。

呵护古桥,温暖“上色”

余小洁对古桥的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几年前,广济桥上的花坛栽种的都是叫不出名的市政花,但是余小洁并不满意,先后尝试了多种植物,最后选定绣球花,还通过调节种植泥土酸碱度,悉心培育,让其绽放不同花色。

“这些花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做‘无尽夏’,寓意它的花期从晚春到夏秋绵延不断,这也跟广济桥的文化气质、绵延千年的潮州文脉非常契合。”

余小洁骄傲地向记者介绍:“有了这些色彩后,这个曾经不显眼的旧石梁陈列区也被许多游客注意到了,靓照在网上刷了屏。”

现在,当游客漫步广济桥上,还能看到翠绿的竹叶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小竹倒影旧亭台间悄然散发。

这也是余小洁在悄悄为文物“上色”,余小洁说:“广济桥不能是硬邦邦的,应当要温暖而有气质、有颜色、有味道。”

“广济桥,承载着无比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千万潮人心中的骄傲。我深爱着这座美丽的古桥,也为肩负的职责而自豪。十四年来,我努力去学习、去钻研,但我所做的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还相距不止千里。我也将继续尽我所能呵护好她,让广济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辉。”余小洁这样说道。

【链 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广济桥全长518米,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代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建筑风格。

舟为浮桥、可开可闭

广济桥中间浮桥部分可开可闭,开启时可通航及泄洪,闭合时连接东西两桥为一体,既呈现梁舟结合的奇特构造,又具备通航及泄洪功能,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广济桥中间梭船每天都进行启闭作业,根据潮州海事局的航行通告,实现“早上闭合,下午开启”的昼夜交替模式,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浮桥安全。  

广济门城楼,俗称东门楼,位于潮州市东门街东端,俯临韩江,正对广济桥。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登斯楼,城外的韩江丽景、广济桥和城内的传统建筑、传统商业街区一览无遗。

《羊城晚报》2021年6月27日A8版相关报道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编辑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