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崔晓君
图/学校提供 通讯员 李广涵
一望无垠的长江出海口,蓝白主色的“中山大学”号静静地躺在港湾里,像是正在积蓄着力量,准备扬帆起航。
6月26日,在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的驾驶舱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拉响汽笛,标志着“中山大学”号交付仪式圆满完成。该船计划于今年10月11日起航去往南海西沙海域,对涉及海洋大气、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三大领域的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科学考察。
如期交付来之不易,逐梦深蓝再添“舟楫”
“从此,我们拥有了逐梦深蓝的‘舟楫’,有了加快发展海洋学科和海洋人才培养的科教平台,更有了扎实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交付仪式上表示,作为地处南海之滨的高水平大学,中山大学担负起新时期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的责任,争当国家经略海洋的先锋队,建设国际高水平的海洋学科群,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中国船舶江南造船(简称“江南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鸥在仪式上表示,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的交付,意义非凡。“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山大学’号集‘绿色、智能、安静’于一体,是世界领先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对中国海洋科考事业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据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排水量6880吨,续航力15000海里。“中山大学”号于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复立项,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开工建造,2020年8月命名下水,2021年6月顺利完成试航并交付使用。
“她是一艘配置高、能力强,创新技术高度集成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江南造船“中山大学”号总建造师张文龙介绍,疫情之下,该船能如期交付来之不易。
“从船台阶段到下水系泊调试,疫情带来了很大影响,好在各方一盘棋、一个目标,有力保证了生产。”自开工建造以来,得益于船东、船厂、船检、监理、设计等单位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科考实习船得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建造并完成交付。
打造海洋移动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中山大学已逐步形成完整的大海洋学科群,包括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4个整建制涉海学院,并在珠海校区建有30万平方米的海洋学科群楼。罗俊表示,“我们希望‘中山大学’号成为中大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多学科领域、多功能、多技术手段的海洋移动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涉海专职教师加专职科研和博士后人数增加超过3倍;研究生人数增加近两倍,达到3000余人;本科生人数增加超过一倍,达到5000余人多,三者的总数已经接近1万人。
“中大涉海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机会登上这艘科考船,亲近、探索、感知大海,把在课本上、课堂里和室内实验课上学到的一个个公式、一串串数字、一行行代码、一组组分析结果写在大船上、在大海里。”中大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说。
在科考功能方面,“中山大学”号装备大批先进科考仪器设备和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各类实验室,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
“可进行定点和走航式探测与取样,可实现科考数据系统集成、现场印证及与岸基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满足低空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的科考需求。”中大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教授说。
首航科考任务发布,聚焦南海三大科学领域
26日,“中山大学”号首航科考任务正式公开发布。于卫东介绍,首航科考任务分为两个航段,将聚焦南海西边界流及附近海域的三大科学领域,包括对大气、海洋、海底、生物、考古等多个学科的新问题、前沿问题进行的综合调查。
“我们将围绕上述三大领域问题开展现场观测,推动大气-海洋-海底-生物科学综合调查和交叉研究,推动中大大海洋学科群发展。”于卫东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从粤港澳大湾区及邻近陆架浅海到水深超过5000米深海盆,南海海底地形变化、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海洋生物、渔业、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但南海秋季的大气中水汽充沛,有利于超强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发展,对海南、华南地区和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失。
对此,于卫东表示,“我们在第一航段将聚焦大气-海洋-陆地-生态耦合开展观测,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据介绍,此次“中山大学”号首航还将围绕南海海洋环流季节性调整,聚焦西边界流三维结构及其与海洋涡旋等中尺度过程的相互作用,同步开展南海北部陆架滨海断裂带的地球物理调查。此外,探索海山和岛礁生态系统及其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将成为此次首航的研究重点之一。
据悉,“中山大学”号配备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将拓展我国南海科考的深度、广度,将实现从高空、海面到海底的全方位测量,具备深海海水和海底样品的强大采集能力,能够实现对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细测量,而计划于2022年加装的相控阵天气雷达将成为海上对流探测的巨无霸。
罗俊对本次首航充满信心,“‘中山大学’号能够开展多学科的系列科学考察,优势之一就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人才支撑很强大。一个航次里我们能实现理、工、人文、社科的跨学科、跨领域考察研究,且不同团队同在船上,可以增进跨学科交流和融合创新,未来一定会出现‘中大号’海洋研究创新模式,一定会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做出独特贡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