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在疫情中高风险区每天行走万步是常态
2021-06-19 20:4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他们用脚步丈量守护区的健康防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付怡
通讯员 吕军萍、梁佳琪

今年5月底,广州新一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高风险地区的人隔离在家,低风险地区的人也尽量用“宅家”的方式守护平安,甚至有人调侃说:谁的微信步数多就互删好友。然而,却有一群人常常霸占朋友圈微信步数排行榜前列,几千步是基础,万步是常态,有时甚至将近三万步,他们就是徒步穿行在荔湾区中南街道海南村中开展疫情防控支援工作的“三人小组”队员们,其中包括广州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支援荔湾抗疫小分队的25名队员。

为有效阻断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在海南村全员核酸大检测中,针对居家隔离的确诊病例密接者、次密接者,由“支援民警+医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组成的“三人小组”上门对辖区重点人员开展入户核酸采集,并同时兼顾对隔离人员的健康走访和生活需求保障等工作,成为荔湾高风险区域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在海南村内,城中村分布范围广、内街小巷多,不像楼盘小区有相对集中的管理,要确保应检尽检,民警和志愿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公交分局支援荔湾抗疫小分队的25名队员,每天根据任务分工,在各自的“三人小组”中,一趟趟穿梭在高风险居民区的门前巷尾,替他们测核酸、送物资、传诉求。

邹蓬、姚杰伊是公交分局支援荔湾区海南村小分队的两位成员,入户核酸采集工作令邹蓬最苦恼的就是在错综复杂的街巷中找路。由于村中有些楼并不连片、门牌号不连续,小巷门牌并没有规律,有时顺着数字找着,突然就成了“断头路”。而这里居住的租客较多,并不熟悉当地的门牌布局,给问路也带来了瓶颈。

这几天他们所在的“三人小组”承担了几位有发热迹象村民的体温监测任务,由于有发热体征,还需每天进行核酸采样。在前往海南十二社水口坊10巷某号,对其中一名发热的女士进行核酸筛查时,由于村内结构复杂,新老巷牌交错,他们走到9巷尽头,下一栋突然显示为11巷,附近都没有10巷的标识,直至几人分头在周边几巷间反复寻找多时,才终于在一条巷的尽头找到了目标。

到达其家门口时,该名患者看见他们的到来,哭诉说她的腰部疼,现在又开始低烧,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甚至疼得晕过去,希望他们想办法救助一下她。经医护人员初步判断应该是肾结石,患者疼痛难忍,病情严重,需马上送院治疗,刻不容缓。

民警邹蓬马上联系车辆,姚杰伊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和核酸检测。

但因为封控,外部车辆无法进来,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台小三轮作为大件运输的代步工具,此时都在工作,一时无法调配。两位民警当机立断,决定与家属一起搀扶女患者先到开阔路上,边电话协调边试图尝试看可否拦截到一台路过车辆。仅从巷尾到巷头,搀着虚弱的病人,这段路却走得特别艰难。所幸最终在大路上协调到一部电瓶车将她送到了社区医院。

第二天,当“三人小组”再次上门复核体温和核酸,女患者像换了个人一般,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尽管“三人小组”都穿着隔离服戴着口罩面罩,但她一下子就认出了为她协调找车、跑前跑后的民警邹蓬的声音,感激地拉着他的胳膊连连称谢,说经过社区医院的诊断和处置,她的疼痛明显缓解了。

社区根据“三人小组”在上门核查过程中反馈的情况,针对这种居家隔离人员对特殊药品、看诊和物资需求问题,建立起“社区微信群”,在群里了解居民所需,根据需求种类由专人跟进。“三人小组”则在进行入户筛查工作的同时也充当起了“快递员”,挨家挨户上门为居民送去急需物品。看着自己在微信运动圈又独占鳌头,有民警戏谑地说“我是用脚步在丈量守护区的健康防线”

除了这第一道防线的守护者们,公交分局还有另组支援警力,同样用脚步丈量着各自所守护的地段。

飞舞的蚊虫、神出鬼没的猫咪甚至还有活蹦乱跳的野兔,这不是野外郊游的场景,而是公交分局在中南街外围封控边界巡逻民警的日常。在封控区边界,多数隔离区居民遵守规定居家不外出,与巡逻民警每天相处最多的便是蚊虫,垃圾转运点附近的蚊虫更是变本加厉,他们甚至两天就可以用完一瓶驱蚊水。即便蚊虫肆虐,即便人迹罕至,值守民警都丝毫不敢松懈,一丝不苟地在封控区边界巡逻。果然,还是让他们发现了有企图从这不显眼的区域“突围”出去买东西的居民,他们耐心地向群众解释切断传播渠道,守住当前来之不易抗疫成果的重要性,终于获得群众的理解,成功将他们劝返,为疫情防控攻坚战做好了保障。

如今,好消息一个又一个地到来:广州本轮疫情第一例确诊病例郭阿婆康复出院;符合条件的管控区域逐步有序解封……在前方抗疫将士和封控社区里所有街坊们的共同不懈努力下,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地铁会回归拥挤,街道会重返喧嚣,巷子里的早茶铺子会一如往常杯盏交错,按下慢行键的广州也会重新起航!(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