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据媒体报道显示,春节后生猪市场经历了从酷暑到寒冬的转变,生猪现货价格由节前的35元/公斤,一直下滑到近期的14元/公斤,跌幅之大、跌幅之快为生猪现货市场历史上少见。
行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春节前生猪价格高企,养殖企业养殖户预期很高,大家都选择压栏,导致当下市场大猪供应增加。春节后大量进口肉投放市场。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速基本维持在20%—30%。
对于猪肉这种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猪周期的特征,常常被引述为蛛网模型。这就是说,本期的产量是前一期的价格决定的,至于本期的需求量却是由本期的价格决定的。也就说,无论生产者是不是愿意,都只能顺应现在需求状况去定价,否则就卖不出。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当初预期的价格去卖,以至于亏也要卖。
在过去十多年里,国内的猪周期一直都在发挥作用,一两年处于上行期,然后一两年又处于下行期,周而复始。如果叠加上洪灾、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影响,那么上行期可能会延长,这就容易给生产者带来某种错觉。相反,当进口冻肉增加,释放储备,运输重新畅通,这些因素也会加速猪周期的下行节奏,压缩生产随之即来。
再看看猪肉在国民消费中,始终还是占有相当强的刚性作用的。所以只要短缺一些,价格马上上去,随之CPI也跟着上涨;只要供给多一些,猪肉价格马上降下来,CPI也跟着降下来。以至于我们的经济数据经常被猪肉价格所干扰,一旦同比去年的高点或者低点值,常常就出现通胀或者通缩的误判。
对生猪养殖业来说,到了猪周期见顶要回落时继续养猪,未来自然会承受更大损失。如果此时再去买猪肉概念股,同样也会倒霉。当养猪全面亏损时,下跌的周期也就来了。大量淘汰母猪,必然导致生猪供应减少,等待的是下一轮的肉价上涨。
实际上,猪肉对于终端消费者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如果爱逛超市的人,哪怕一个星期只去两三次买菜的年轻人,应该对降价也有感觉。名曰是促销,其实是价格扛不住了。即使是品牌土猪,价格也在承压打折。如果说几元还感觉不出来,超过10元应该都有感受了。
但是,在餐饮终端,就真的是无感。白领们的饭盒里,从不会因为猪周期而多了或少了几片肉。这是因为附加在餐饮服务业上的成本逐年上升,疫情更让生意雪上加霜,猪肉进货降价对快餐店成本的抵消影响有限。推而广之,有经济实力、基本不煮饭、饮食极其多元化的“新兴阶层”,对于肉价的反制能力是可以忽略的。
至于说想尽可能的平衡这种波动,其实也有很多政策工具包括期货和储备肉。但是归根结底,这是由国内生产状况决定的。广大欠发达的农业地区依然是养猪的主要阵地,散户对于市场信息是缺乏判断和预测能力的,只能盲目扩张或者恐慌退出。农业部门也很难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基本做不到。所以规模化养殖才是抵御市场风险,跳出周期波动的唯一方法。
当然,这个结论已经不新鲜,生猪巨头就是这样做的,但受制于复杂的地方状况,要在全国大地普遍实现尚待时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