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黄曼琪
图片/杨敏 廖锡庆
目前,广州正处于与病毒赛跑的关键时期。面对疫情,以去年支援湖北荆州牺牲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烁同志名字命名的王烁志愿队伍一直冲锋在前。
他们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日以继夜,三赴海珠区凤阳街道鹭江村开展核酸检测;他们深入疫区,“零距离”抗战,追寻蛛丝马迹开展流行病调查。他们争先挺身而出,时刻冲锋在前,将抗疫的决心和对群众深厚的感情融入到行动中。
这支医护队伍第三次入驻凤阳街道社区
6月9日深夜11点多,省职业病防治院疫情防控工作群发布了一则群公告:明早6:20早餐,6:50穿防护服,7:30集中出发,开展第三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在接到指令后,省职防院疫情防控突击队再次整装出发,6月10日,共4批次145人支援海珠区最难啃的硬骨头——外来务工人员最多、最大的制衣业城中村凤阳街道鹭江村的核酸采集工作,这支突击队,同时也是由王烁志愿服务队的队员组成。自5月30日主动请战至今,这是他们第三次入驻凤阳街道社区。
“老人家,您小心一点,慢慢坐下,不用紧张。没事的,很快就做完了。好,先脱下口罩,稍稍抬起头,把嘴巴张开,好,再张大一点点,很好,来跟着我一起,啊……很好!阿婆,可以啦,不要着急,慢慢起来。”
“咁快就好啦?!”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阿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在老伴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立刻竖起大拇指说:“多谢医生,真系好快又唔痛。”阿婆的双眼失明了,对于做核酸检测,阿婆还是显得有些忐忑,“好紧张,乜都睇唔到(什么都看不到)。”
此刻,为她做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省职防院主管医师郑杰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了更好地采到正确部位,他侧弯着腰,前倾着身体将手尽量往前移。用无菌长棉签,快速擦拭两侧腭弓和咽后壁,动作熟练而专业。“很担心她,这么大年纪了,眼睛又看不见,心里肯定是害怕的,天气又这么热,要安抚好她的紧张情绪,更要一步到位采集好,不要再让老人家遭罪了。”
郑杰蔚所在的这条绿色通道队伍,是专门为现场的老人小孩、行动不便的人群设的。当看到这一类人群,志愿者就会指引他们穿过漫长的队伍,从绿色通道进入优先接受采样。
遇到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的群众,志愿者还要及时上前帮忙。“出发前,我们仔细研究了现场可能出现的状况,把细节做到极致,确保检测工作更高效、有序,让街访等待的时间再缩短一点,尽量照顾到老人小孩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
郑杰蔚是核酸采样的“熟手”,去年2月17日,疫情暴发之际,他主动请缨,作为省职防院青年抗疫突击队成员加入省支援重点地市流调队,支援白云区疾控。他走街串巷排查患者活动轨迹、上门入户做流调、到隔离场所为重点人群采咽拭子,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
同年5月,王烁志愿服务队成立,他加入队伍,并作为驻村扶贫干部被派到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参与脱贫攻坚。他说:“哪里需要去哪里,就想为群众多做点事。”
流调队伍协助海珠、南沙清查传播链条
5月30日,在接到组建流调队的指令后,省职防院迅速动员集结,组建28人流调队伍。截至6月7日,共派出16人的冲锋队协助广州市、海珠区、南沙区疾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省职业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张骁是最早出发的队员之一 。“我们会去到隔离酒店、小区等地方调查,近距离接触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 他的工作就是从大量线索中抽丝剥茧,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锁定并控制传染源,是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的一环。
张骁是与王烁同志一起去支援荆州的战友,现在成为了王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说:“在这次广州疫情防控工作中,王烁精神继续成为鼓舞大家前进的动力。”
24小时待命,他与队友到重点场所流调、排查次密接、采样环境样本,再进行终末端消毒,虽然工作强度大、存在风险,但他从不退却。这次本土作战,虽然已经有过荆州的实战经验,但张骁与队友们还是丝毫不敢马虎。
出发前,省职防院对流调队员进行了充分的培训,详细解读流调内容、要点、纪律、保密和防护安全等内容,开展情景模拟训练,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流调专业技能,为实战做足准备。“公共卫生是我们的专业,并且我们还做足了准备,把之前用在荆州的三个作战法宝带回来,对于这场病毒狙击战,我们很有信心。”
“做流调不是冷冰冰的问询,要有人文关怀在里面,这也是王烁精神里的为民情怀。”张骁说,“前几天我们给一群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做流调,他们都是密切接触者。当时离高考没几天了,他们住在隔离酒店还要上网课,抓紧时间复习。为了不影响他们,我们会在他们下课或者是课间时间才开始做流调。”
闷热的天气,严密的防护服,时不时还要来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都给流调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身上的衣服经常是湿透的。但张骁觉得,留这点汗,没什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