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的师生走进大亚湾,合力科考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1-06-11 15:1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销声匿迹”10余年,文昌鱼在大亚湾再度被发现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张帆
通讯员 李雅洁 冯舒婷

徐徐海风吹过海面,声声海浪撞击礁石,洁白水花轻抚着细软沙滩……深圳、惠州大亚湾美丽而神秘的海域迎来了一群新访客。

日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生物科学专业师生60余人,在大亚湾和附近海域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大亚湾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动物学是一门重视实践能力的学科,野外实习是生物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实习考察的总策划、广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舒琥教授表示,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便每年组织学生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亚湾实习。

主题党日活动

“销声匿迹”10余年,文昌鱼在大亚湾再度被发现

“我挖到了!是文昌鱼!”大辣甲岛潮间带沙滩上传来一阵欢呼。学生们通过样线法挖沙调查,在沙里发现了在大亚湾久违10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这一发现让师生们都十分惊喜。

学生在挖文昌鱼 图/通讯员提供

第一个挖到文昌鱼的杨燕萍同学告诉记者,“我在沙坑里挖的时候,突然钻出了一条细细长长的小鱼,它马上钻进沙子里。它很有可能就是文昌鱼,于是我又在它钻进去的位置耙了两下,最后双手把它捧出来,发现它身体透明,甚至可以看到里面的器官,它就是文昌鱼!”

“这是本次实习考察的最大成果。2010年在大亚湾曾发现1次文昌鱼,后来它就‘销声匿迹’了,时隔10多年后我们再次找到了20多尾文昌鱼。”舒琥在大亚湾进行科研考察已有20多年,仍难掩激动,“这说明大亚湾的海洋环境正在变好,国家相关海岛保护措施渐见成效。”

师生在红树林泥泞的滩头采集生物 图/通讯员提供

在对大亚湾及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深度考察期间,师生们踏足深圳坝光红树林,登陆大亚湾中央列岛鹅洲岛、大辣甲岛等地,对秋茄、白骨壤等大量红树植物进行了解,并近距离观察红树林生态系统珍贵鸟类,考察中国目前最古老的国家保护植物银叶树种群等。

此次考察还在水沟边发现了3只近年罕见、有“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发现大辣甲岛礁石滩的紫海胆、马蹄螺、节蝾螺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这都是海洋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

大辣甲岛礁石滩考察 图/通讯员提供

记者了解到,采集生物可以了解岛内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定期考察可以系统地了解大亚湾海洋动物的种群动态变化,由此分析这种变化与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黄彦儒同学介绍,这次考察让同学们掌握了动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分类鉴定等方法,对动物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以及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实习导师指引学生注意保护活体种类、控制采集数量以保护生态环境。林冰同学称,刚开始采集时,她在礁石缝里发现了之前没见过的阿文绶贝,一兴奋就采集了很多。“老师及时提醒我们,‘重复的样本不多采,小样本就放过,动了石头要放回原位,别扰乱人家的生活’,我们学会了在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地采集。”林冰分享说。

师生参观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 图/通讯员提供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师生深入车间了解海洋育种

实习考察期间,广东省科技厅“广东大亚湾海洋经济动物种质资源库平台”在国家教育部新农科基地“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挂牌成立。该项目由广州大学舒琥教授主持,通过协同育人基地联合申报,在2019年正式获批。

据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生科院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机制。学院在基地共建了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广东省教育厅大学生重点校外实习基地等,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院还创建了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班,培养出不少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南海水产研究所是斑节对虾新品种“南海1号”“南海2号”的诞生地,学生们在基地对其选育历程、家系选育的技术路线和操作规程都进行了深入了解。来到海洋经济动物种质资源库,在野外采集的海洋标本派上了用场,学生通过比对标本库标本学习和认识海洋动物,同学们了解了大量的海洋经济动物及应用价值。模拟海洋牧场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车间等一系列海洋水产新技术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参观石斑鱼育种 图/通讯员提供

在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同学们考察了广东省第一个海水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的育种车间,深入了解石斑鱼繁殖习性、杂交育种与分子辅助育种相关技术和知识。“不曾想到一条小小的鱼来源竟如此伟大,经过一些甘于平凡的人苦苦钻研才得以面世。”林冰同学表示,本次考察也让她初步确立了从事海洋领域研究、教学的人生规划。

“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我深切感受到一线科研人员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所做的努力。同时,我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海洋育种等高端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力量。”钟仲轩同学说。

首次开展增殖放流,身体力行保护海洋

建党百年之际,生科院还注重将信念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实习期间,生科院携手三家教学科研合作单位,在惠州大亚湾鹅洲岛开展了主题为“庆百年华诞、护海洋资源,建美丽湾区”的党日活动。

师生在鹅洲岛采集贝类等海洋生物

活动伊始,师生在鹅洲岛附近一片开阔的深海区域,合力将5000余尾黑鲷鱼苗放入水中。舒琥介绍称:“这是生科院师生首次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希望能为促进渔业资源增殖及维护生态多样性贡献出一份力量。”登岛后,师生们通过采集贝类等海洋生物对岛上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考察。

增殖放流活动 图/通讯员提供

考察同时,师生以清理废塑料、废渔网等海漂垃圾等多种形式开展志愿者“净滩活动”,共同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师生在鹅洲岛上拾海洋垃圾 图/通讯员提供

“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海洋遭受了许多伤痛,难以计数、五彩斑斓的垃圾就像是大自然的伤疤。”黄韵颐同学说道。学院入党积极分子李妍妍同学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身体力行地体会到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