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多年来美名在外,观展人数屡创新高,展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已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6月1日起,“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第一场正式开展(目前仅对校内师生开放),线上展厅同步启动。来自广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七百多名2021届毕业生,通过作品“溯源逐梦”,以一场视觉盛宴,回馈青春、回馈母校、回馈社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将设计化为链接传统与未来的新力量
记者留意到,本次展出的不少作品着眼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活化传统文化等当下社会热点。关注现实,努力让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是本次毕业展的一大亮点。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132名毕业生围绕主题进行设计,保持对既有社会物质环境和运行模式的审视,通过设计的、艺术的、技术的语言,提出对建成环境的主张与对未来图景的构想。
来自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蔡缤乐作品《山麓新“云台”——山城站一体化枢纽空间设计》,以广州市白云区云台花园在建地铁站为研究背景,探讨地铁上盖交通枢纽实现“山城站一体空间”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广州花园原有的交通体系与地铁站上盖交通枢纽,给云台花园前广场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激活广州花园的连贯性和舒适性,促进白云山风景文化区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和弘扬传统岭南文化,形成山、城、站、人文一体的文化场所。
工业设计学院在今年的毕业展中,将设计化为一种牵引传统与时尚、链接科技与未来的新力量,努力融会技术与进步、哲思与智慧、文化与发展,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
陈伊航、邓楚怡的《“稻谷小镇”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设计》是为东莞设计的品牌主题活动。活动以吸引年轻人参与、聚集人气为目标,包含年轻化的品牌故事与视觉形象宣传、潮流IP角色塑造、多人实景互动游戏体验以及文创产品销售,为年轻人提供与朋友互动、释放压力的社交服务体验。
数字艺术日益成为新一代表达手段
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媒介迭代也极大地影响着美术界,数字艺术日益成为新一代表达手段。今年的毕业展,视觉学院引入年轻策展人制度,以青年的眼光和视角去规划和指导,并带动更年轻的人锐意创作,以期给毕设展带来新主张和新气象。
5月20日晚刷爆网络的新媒体展演,已然拉开广美2021季“青春毕秀”大展的序幕,凸显视觉力量,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之先声。
广州美术学院2021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18名毕业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2名毕业生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联合推出沉浸式新媒体服装艺术展演——《屏视世界:融合与聚变》,在屏视时空中创建四维之国,将《管子》中建构的九制之邦,提倡的礼、义、廉、耻融合于两个毕业班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之中,并结合当下现状,在时代变革中架空构建出一个和谐友善的圆融世界。
展演结合了媒体艺术、服装设计、舞台美术、声音艺术、当代舞、戏剧等各种艺术媒介,通过孤鸣、启元、侵蚀、熔断、逆转、慧聚和涌歌共七幕来展开叙事。
林千桦、许博婉、赖育锴的《光种植计划》设想未来人类移居海底,因光源稀缺而十分重视光,将光作为作物进行栽培,形成光文化。作品根据海底发光生物体内的荧光素能与荧光素酶发生反应,以及发光生物会对光源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将其运用到装置之中,设想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贡献促使光作物生长壮大。
有趣的是,观众可以通过自带的光源照射装置启动光作物生长,最终得到光的产物。作品旨在通过人和光影的互动,引起大家对于海底生活的畅想,以及对当下人与环境问题的反思,同时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科技、社会的未来相处模式。
据主办方介绍,“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第一场将持续至6月15日。第二场自6月22日至7月6日,将呈现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作品。
【记者手记】
毕业展何以成为嘉年华?
文/朱绍杰
近年来,全国各大美院毕业展已然成为当地盛大的嘉年华,突破美术界与学院的圈层,走入公众,尤其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中。毕业展不再只是毕业生们的事,它早已化身为一场联动地方、民众的综合性文化事件,被各方赋予了多元意义。
在毕业设计展上,人们可以看到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如何将创意的想法付诸实现。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初生之犊”的勇气和冲劲,更有一种贴近生活、接近观众的亲切感,少了一些成名创作者的套路与陈腐。
坊间常言:“出道即高峰。”大部分艺术学子很难以艺术创作为业,因此毕业设计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巅峰”,甚至个别成名艺术家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毕业创作。
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一直以来,人们可以从毕业展上看到年轻人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创作什么。从城市改造、村落升级、新能源到传统文化、东方审美等方面,本次毕业展第一场呈现的建筑工业设计与数字艺术作品,聚焦社会,解读世界,热切而实在地回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
因为疫情,展览暂时改为校内展示,线上呈现。期待借此机会,观众能把对盛大毕业季的狂欢式追求,回归到对毕业生和作品本身的关注中,回归到对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实现的关注中。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