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宇航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老排小学课室里,模仿解海龙的《大眼睛》,拍摄了一张瑶族孩子求学的照片。
这女孩正念二年级,名叫唐家玉,她旁边课桌坐的是男孩子唐龙翔。其他同学都下山到油岭新村小学读书去了,老排小学就剩他们两位学生,加上从横坑小学调来的盘波老师,一个年级、一个班、三个人,固守着校园。(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因为教育部门整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许多希望小学、山村小学和边远教学点都已完成历史使命,逐步消失了。我曾到过的一个畲族村小学,也只剩下三位老师带着三位学生,每天升国旗、上课、放学。
端详着照片里唐家玉那双大眼睛,我想起了那年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贺兰山下转敖包时许下的心愿:“愿天下所有的女孩都能读上书。”想起三十年来,我们一家和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走过的坎坷助学路。
我们夫妇俩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承受了生活和社会变革的磨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十分独特,前辈和后代都不可能拥有。生活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吃苦、懂得关怀弱者,在命运坎坷中学会了坚守和忍耐,学会了逆来顺受,心态平和,更学会了社会责任和守护善良。
虽无热血报国的激昂壮烈,也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情操,愿意多做些对老百姓有利的实事,把纯朴的爱倾注在后一代身上,希望儿女们学好、活好,别无他求。
30年前,我们夫妇俩开始在广东北部的连南、乳源瑶山里,结识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资助他们上学。那时“希望工程”还未兴起,苏明娟小朋友的“大眼睛”照片还未打动无数热心人。
1996年,我们又发起广东草原爱心助学活动,把资助上学的对象延伸至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发动亲朋好友自愿参与,使爱心团队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壮大。30年来,与我们一起关注着困难家庭孩子命运的,有1000多位广东热心人。
大家都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尽自己的能力,帮得一个是一个,帮助一次是一次,不在乎是否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至今,已先后有4000多名贫困孩子接受过广东热心人的资助,不少是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的。其中,我们一家资助过的,就有70多名。
帮助家庭困难孩子上学,是我们守护善良的一种人生追求。我们把它看作是一项事业、一份责任,30年坚持和坚守,用自己的工资、稿费、劳动收入尽可能地帮助多一些人渡过难关。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是从艰辛中走过来的,有这样的经历,实在不忍心再看着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因为缺失父爱和母爱而挣扎在生活的边缘,为本应幸福的童年和少年蒙上永生不可磨灭的阴影。
助学,不仅仅是经费上的支持,减轻困难家庭负担,让濒临失学的孩子能安心在学校读书;而且从感情上关心、关怀他们,给予鼓励和力量。因为资助对象中有些是孤儿,或者是单亲家庭,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女孩,情感、心态更渴望得到抚慰。
记得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的藏族女孩松安拉姆,给我们写过一封信:“叔叔,我听许校长说,您非常关心我。我觉得我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父爱的世界。我虽然没得到过父爱,也不知道父爱是什么滋味。但我想象,父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真为您女儿有一位这样的好爸爸而感到骄傲。当我看到别的孩子由爸爸领着时,就心如刀割,偷偷流泪。我恨老天爷为什么那么早就从我身边抢走了我亲爱的爸爸……”
松安三岁丧父,家境极度贫困,几个兄弟姐妹无一入学读书,她靠着采蘑菇、贝母卖钱,才念上小学,后来被广东热心人接到潮州富丽学校读初中。
我们通过《羊城晚报》《战士报》的报道,认识和联系上她,给予她生活费用。这朵在青藏高原苦寒环境中成长的格桑花,实在是希望能在人世间寻回父母关爱,弥补心灵和情感上的缺失。父母之爱,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不竭勇气和动力。于是,松安拉姆成为我们第一个藏族干女儿。
随着助学对象不断增多,我们的干女儿也越来越多了。父爱广博,母爱仁慈,我们给草原孩子传递的父母之爱,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女儿们分布全国各地,分别来自汉、瑶、壮、蒙古、鄂温克、维吾尔、哈萨克 、锡伯、藏、朝鲜、畲、东乡、塔吉克、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每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我们有责任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后人评说;也让孩子们在成长中亲身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爱还是很多的。
有位蒙古族母亲说过: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我们既爱自己孩子、也爱别人孩子,但我们不是神,只是普普通通的广东人。
每个女孩都是祖国的一朵花,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培育。女儿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她们对花朵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比如蒙古语称小花为“其其格”,藏语叫“梅朵”,维吾尔、哈萨克语则称作“古丽”。虽然成长经历各有特点,但只要进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女儿们都能互为姐妹、互相关心帮助,携手同船共渡。她们的感情世界和人生,也变单调为丰富、变孤独为相伴了。
如今我们都是退休的“60后”(60岁以后),收入已比不上在职时,但我们商量还要把济困助学的旗帜扛着往前走。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总是有人会遇到困难的;无论是否还要扶贫,济困总是需要的。更何况,我们一家都是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多做点事,总是应该的。
忘不了苏明娟、唐家玉们那一双双大眼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