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项目观摩与技术交流会在湛江举行
2021-05-25 11: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增伟通讯员 张敬阳 匡振恺 沈希栋

5月24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指导,湛江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支持,中国建筑业协会、湛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中国建筑业协会钢木建筑分会、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项目观摩及技术交流会在湛江市东盛路公租房项目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齐骥,住建部总工程师李如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肖绪文,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伟,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锦章,广东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天翼,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伟杰,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宏等领导专家出席大会。钢结构建筑领域相关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计340余人现场参会。

齐骥在指出,本次会议既有行业专家的交流分享,又有实践案例的现场观摩,内涵丰富,是一场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产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高质量的会议。他指出,湛江市东盛路公租房项目有三大亮点:一是该项目是湛江市的重大民生工程,建成后将为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等低收入群体提供840套公共租赁住房,是湛江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解决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二是项目将钢结构建筑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中,符合绿色化、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三是本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EPC)的新型管理模式,在设计规划之初,就征集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融入到设计规划中,体现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优势。

李如生指出,下一步要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人才扶持的支撑力度,推动试点地区、试点项目加大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形成完善配套产业发展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完善钢结构住宅产业体系,从规划、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推动钢结构住宅落地生根;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培育产业生态,加强钢结构住宅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钢结构建筑的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尤其加大了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推广力度。2020年,住建部将广东省湛江市东盛路钢结构公租房项目列为全国两个“住建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建设用地面积248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68606平方米,由三栋单体组成,地下为两层,地上分别为32、28、30层(最大建筑高度96.5米),一层10户,可做到户户明厨明卫明厅,达到良好的采光通风效果,为小户型(60平方米)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项目于2019年11月5日开工,目前正处于幕墙施工及精装修阶段,计划于今年下半年竣工交付。

据了解,装配式是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能够将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构件和配件,再运输到工地里像搭积木一样将各个构件搭建起来,具有高效生产、快速建造、节能环保等优点。湛江市东盛路公租房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设计、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实现了“工厂智能化预制、现场装配化安装”,并采用业内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运用智能制造、BIM施工等技术,经测算,与传统混凝土现浇结构相比,本项目工期节约20%,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劳动力节约40%,得房率增加3%,建筑垃圾减少30%,碳排放减少50%,在项目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速度达3天一层,缔造了湛江新记录。建设要求满足国家装配式建筑A级标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这个项目是我们在钢结构装配式领域的最新成果,我们针对湛江市实际情况,研发了一套适用于沿海台风高发、多发地区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体系,钢构件已经实现了工厂智能加工,我们还积极探索现场工业化施工,研发并应用墙板安装机器人等围护体系施工设备,原本需要6~7人安装的3.5米ALC墙板,采用墙板安装机器人后仅需两人就可完成从抓板、运板、装板的全过程施工,单块墙板安装时间为5分钟左右,单块墙板立板效率提高近80%。墙板无尘切割设备可以大大降低施工现场墙板切割产生的粉尘,切割精度可控制在±1毫米,实现了现场装配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项目负责人林新炽告诉记者。

中建科工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观摩与技术交流会,中建科工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创新与实践,与业内同行一道共同推进建筑业低碳转型,助力推动“十四五”时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