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雪媛
从前,西藏只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大陆板块和欧洲板块宿命般的相撞,地球上从此隆起一片高地。
这片雄浑的陆地荒原,有恒星与季风缱绻的浪漫,有雪山与湖泊交映的圣洁,有雄鹰与牛羊赋予的灵气。此后,以文明为针、自然为锦,人类开始在西藏繁衍生息,镌绣出这里最初的生命轨迹。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文成公主舍下长安的繁华市井,踏着西风古道,迎着马背残阳,别了大唐,将文明带到了西藏。
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近代中国,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反抗帝国主义的入侵,维护了祖国统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自此,西藏社会进入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千年一晃而过,无数的相遇离别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演。恰逢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渴望遇见。
松赞干布在鄂陵湖畔遇见了文成公主,仓央嘉措在玛吉阿米遇见了月亮少女,而我们从林芝市区一路向东抵达墨脱,遇见了可爱的他们……
◆11岁 次真卓玛◆
在波密嘎朗村采访,第一眼看到次真卓玛的时候,她正和妹妹一起上网课。稚气未脱的脸庞上,犹有一丝倔强。我提出给她拍照,思考再三,她换上了漂亮的衣服。
在一番“努力”下,次真卓玛好像“被迫”和我成了朋友,眨巴着大眼睛告诉我,自己今年四年级了,要不是因为多读了一个幼儿园中班,就是五年级的大朋友了。
◆19岁 卓玛◆
和卓玛的相遇非常仓促,在鲁朗小镇开往无人区的路上,我们偶遇了当地挖虫草的藏民。
采访完毕,我刚颤颤巍巍地从摘虫草的雪山上安全着陆,就发现了路边这个眼里有星星的女孩,她也是挖虫草小组中的一员。
经我一番毫不吝啬的夸赞,卓玛总算是大大方方给我比了个心,可还没等我看看对焦,她就坐上姐妹的小摩托扬长离去了。
19岁,还真是一个洒脱的年纪。
◆27岁 牦牛姑娘◆
我不知道她的真名叫什么,也没有去问。只记得,她豪爽一笑,说:“叫我牦牛姑娘就好。”
江湖儿女不拘小节,我保留了这份默契。萍水相逢,我知道这个美丽的姑娘,曾经是波密的桃花仙子,现在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即将嫁给心爱的男人,还在筹划开一间美丽的民宿。
◆31岁 德吉◆
在鲁朗小镇雪山脚下采虫草的小姐姐德吉,今年31岁了,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地的采虫草季长达一个月,而她每天的任务是,在山上挖到30根左右的虫草。
一开始,德吉非常害羞,只是不停对着镜头展示她新挖到的虫草。也许是雪山上的风太过温柔,分分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番交流后,她和我们讲起了采虫草的秘诀,并摘下口罩,俏皮地摆起了拍照的姿势。
◆36岁 德青旺姆◆
十多年前,许多背包客和旅行者来到波密,偶遇古乡嘎朗村,并在此流连忘返。广东援藏干部看到了嘎朗村的发展机遇,劝说旺姆将自己的家改造成家庭旅馆。就这样,嘎朗村的第一个家庭旅馆诞生了。
十多年过去,随着林芝桃花节的品牌效应和波密桃花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嘎朗村,旺姆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63岁 次仁◆
我说,大叔笑一笑。他一边大声嚷着“扎西德勒”,一边好似慷慨地露出八颗牙。
次仁大叔,地地道道的鲁朗镇扎西岗村人。在这里生活多年,他眼看着家乡的路、房子和水源一点点变好,他晃着八颗牙笑得敦厚:“除了养猪、养牦牛和种地,现在家里还开始搞起了旅游产业哩。”
◆67岁 韦向东◆
第一眼看到韦伯,他放下手里的竹编,正抬头对我笑。透过铺子前密密麻麻的珠串望去,我感受到了这位老人的善意。
韦伯的普通话讲得不太好,一番比划,我才了解到,三年前,他把家从山上搬到了雅鲁藏布江林多大拐弯的观景台附近。现在,他和老伴儿一起在观景台卖工艺品。
韦伯说,他很感谢公路的开通,让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自己的工艺品也有了销路。
◆71岁 平措大叔◆
他是鲁朗扎西岗村的平措大叔,开了鲁朗第一家民宿,也是“西藏民宿”一张当之无愧的“活名片”。
大叔家客厅的玻璃桌台下,压满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名片、登机牌、一寸照……形形色色的人来到这里,把故事留在这里,大叔再把这些人的故事一一珍藏。
我飞奔着下楼拿到名片,又欢喜地把名片交到大叔手上。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我那些带不走的故事,仿佛就此可以在这样静谧的时光里停驻了。
◆74岁 索朗央金◆
掀起帘子的时候,央金奶奶正端坐在窗口,面前水壶散出的烟雾好似婀娜少女,一切都像一幅静止的画,让人不忍惊扰此刻的岁月静好。
奶奶家中有好几个孩子,有一个女儿叫拉姆,是鲁朗镇扎西岗村的党代表,我们来时,她正外出干农活,其他孩子都在不远的八一镇打工。
奶奶说,原来这里交通不便,比较封闭,现在吃的穿的都特别好,农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这一路,我们遇见了许多人,遇见了许多故事,这些人和故事串联起了一个淳朴、鲜活、极致美好的西藏。70年转瞬而过,不变的是这里的雪山、蓝天和人们美好的初心,改变的是这里的路、房子和老百姓的生活。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