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奇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担负着向香港及深圳、东莞超过2400万居民供水的重任,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生命线。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香港水荒,中央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由广东省具体负责设计施工。来自珠三角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惧艰难困苦、克服重重挑战,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供水工程,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5月20日,“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州举行,报告会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报告内容深入人心、催人奋进,一代代“东深人”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精神、恪守使命、坚守岗位,让优质的东江水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同胞的心田,也凝聚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听完报告会,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高级工程师薛花感慨颇深,在她看来,一代又一代“东深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忠于祖国、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五十多年前,他们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用青春与汗水谱写了一曲奋斗赞歌。”
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一群年轻大学生从校园直接进入工地,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投身到祖国建设中,“他们在最好的年纪,用青春的热情和干劲,干出了一份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薛花说,作为一名海洋地质工作者,她将以东深工程建设者群体为榜样,将专业做到极致,不断开拓创新,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报告会现场也有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他们认真聆听了前辈的故事,倍受感动。
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徐有为感触颇深:“最大的感触是饮水要思源,前辈们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与汗水,这种奉献精神是特别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们铭记和学习的。”
就读于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翁惠煜来自中国香港,听完报告会,她十分感动。“我从他们的故事里,从我在广东读书的经历里,都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对于香港同胞的深厚感情,作为一名在内地上学的香港学生,我有责任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更多的香港同胞。”
来自中国澳门的徐乐霖是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学生,她从报告会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东深人”奋力拼搏的精神。她表示,作为在内地读书的港澳学生,更应当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中。徐乐霖说,她将把这种拼搏精神带回澳门,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
来自暨南大学文学院的李佳德表示,从报告会里,他感受到了那一代大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不仅构筑起了这条供水生命线,更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来自暨南大学中医学院的易丽夏说,每一位报告者们回忆起当年东深工程建设往事时,眼睛里都闪耀着光芒,这让她印象非常深刻:“他们把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建设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同样处于最好的年华,我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到祖国建设中,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