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白蛇”曾小敏:就想让年轻人看看中国戏曲有多美
2021-05-20 14:25 羊城晚报 原创
火了那么久,《白蛇传·情》今日正式公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今日正式公映。该片由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粤剧院、佛山文化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张险峰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主演,王燕飞、朱红星联合主演。这部广东出品的银幕佳作此前未映先火,不但在各大电影节斩获荣誉,更凭唯美仙侠国风在年轻人中“出圈”。今天,影片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正式接受全国观众的检验。

“我们从一开始就问过自己两个问题:这部电影,我们到底要拍成什么样,又究竟拍给谁看?”近日,《白蛇传·情》中白素贞的扮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小敏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回溯了创作心路。她坦言,期待《白蛇传·情》取得好票房,因为这将证明通过电影手段来传承与推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这条路走得通。

白蛇的“妥协”

不少看过《白蛇传·情》提前点映的观众没想到,作为一部戏曲电影,它竟然把很多电影都没做到的一件事给做好了。那就是:讲好一个故事。《白蛇传》的传说此前被经过多个版本的演绎,但在《白蛇传·情》里,这个爱情故事或许第一次变得这么容易被年轻人理解而不是吐槽。

羊城晚报:在很多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民间传说中的许仙就是一个“渣男”。但《白蛇传·情》里的许仙改变很大,更像是一个有缺点也有优点的普通人。

曾小敏:没错,《白蛇传·情》里的每个人物都是有情感的。过去塑造人物,你要么是强者,要么是弱者;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我们这次没有那么非黑即白,而是允许人物有一个无奈和无能为力的空间。大家过去对许仙的印象就是一个小男人,很柔弱,对爱情有怀疑,对爱人有试探。说实话,那个许仙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挺讨厌的,甚至会想,为什么白素贞会喜欢那样的一个人?连她的喜欢都变得不成立了。所以现在我们塑造的许仙是一个敢于去面对的人,虽然他也有过犹豫,但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对爱情也有一个永远的期盼,这样的许仙无疑是现代人更能接受的。

羊城晚报:你怎么看待这个版本的白素贞?

曾小敏:这个版本的白素贞,我觉得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白蛇很傻,她为了一个不值得的男人那样去拼命,去牺牲自己的一切。但现在我们塑造的白蛇是一个很有现代感的女性,她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最难得的是,她既敢拼尽一切去抗争,甚至用“水漫金山”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也能为了千年之后再回人间而向法海妥协,甘愿自己走进雷峰塔。抗争和妥协,这两者她都做到了,我觉得真的太不容易了。

羊城晚报:导演张险峰曾说,《白蛇传·情》还要打造一个更“立体”的法海,你觉得你们做到了吗?

曾小敏:这次的法海也是一个新的表达。以前大家印象中的法海就是很强势的,有一种“不把你压倒不行”的劲头,但这次当法海把白蛇打下去之后,你看到电影里他其实有一种突然间的失落。还有,最后当小和尚把许仙悄悄给放走,他也没有责怪,而是说“仁者有心,我也不怪你”。

消失的“踢枪”

高度写意和讲求写实两者融合并不容易,但《白蛇传·情》做到了。影片因此从2019年开始便火遍各大电影节,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等屡获大奖。曾小敏透露,创作中最难的是如何在保证戏曲元素的基础上让观众觉得“真”。具体到细节,那便是连一个动作一把剑都要纠结和取舍。

羊城晚报:戏曲表演跟电影表演很不一样,拍完这部戏,你的经验是什么?

曾小敏:有一点很明显,就是我们的表情和眼神必须稍微收敛一些。因为平时我们在舞台上表演,离大家几十米远,必须很夸张地表演,观众才能看得到。但在电影里,我们一个细微的眼神,观众马上就能体会到。

羊城晚报: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打戏”,呈现也跟以往我们在戏曲舞台上看到的很不一样。你们在创作时,如何在戏曲程式和电影语言之间进行取舍?

曾小敏:电影里的打戏要求逼真和生活化,不能让观众有违和感。比如白蛇和法海最后的决战,过往我们会涉及一个“踢枪”的动作。这是一个比较炫技的表现手法,在戏曲舞台上比较通用。但在舞台上出彩的,到了电影镜头里却可能让人觉得“有点假”。特别是没怎么接触过戏曲表演的观众,他们会觉得踢来踢去的很奇怪。

羊城晚报:在决定放弃“踢枪”之前,你内心有过纠结吗?

曾小敏:当时大家都很纠结,一方面觉得“踢枪”不合适,另一方面也担心没了“踢枪”,找不到更好的表现手段。导演也怕我接受不了,小心翼翼地来问我:你觉得能不能把“踢枪”拿掉?我说:只要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我可以接受。后来大家就想出了一个全新的呈现,让18个和尚拿着棍子跟白蛇对打。在电影语言的渲染之下,这18个和尚会带来一种极大的压迫感,对比之下白蛇就显得更加单薄和柔弱。而且我当时的表演也是采用了长水袖,一柔一刚,更能凸显那种弱势对强势的抗争情绪。

羊城晚报:在戏曲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分寸拿捏,还有其他例子吗?

曾小敏:还有很多。比如说粤剧的锣鼓,电影里我们会用得更适量一些,特别是应该让大家静下心来看情节的时候,我们会稍稍减弱锣鼓的声音。再比如昆仑山“盗仙草”这一场,本来我们舞台版的设计是让白蛇跟两位仙童用长穗剑对打。长穗剑的运用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要求比较高,动作要点不在于快,而在于体现双方招式之间的那种柔韧有余。它更像是一种表演,因此同样地,体现在镜头里就让人觉得有点不够真实。要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我们就必须打得更逼真,于是我们就把长穗剑换成了很有分量的真剑。武打动作也融入了更多武术元素,力量感更强。

羊城晚报:从戏曲动作到武术,这种转变难度大吗?

曾小敏:我们戏曲演员有个好处,就是大家的基本功还比较扎实。(笑)所以尽管有一些高难度动作,但我们不需要替身,全部动作都可以自己完成。有一些腾空动作需要威亚的助力,我们就一边拍一边练,一个动作练个十几二十次。

被争取的年轻人

戏曲电影怎么拍,个中的探索和讨论均已非一朝一夕。这一次,《白蛇传·情》或许能给业界树立一个范本。在曾小敏看来,保留戏曲的精髓和争取年轻人的喜爱,这两者其实从不矛盾。

羊城晚报:会不会担心有戏迷说,这部作品为了电影的表达而牺牲了戏曲的元素?

曾小敏:其实戏曲的元素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放弃过。譬如这部电影里,我们始终遵循着戏曲的表演手法,包括眼神和身段,只不过我们会调整得更贴近生活一些。然后在呈现上,我们用了技术含量很高的电影手法去包装。戏曲的东西都还在,戏曲的美也只会加分,不会减分。

羊城晚报:业界评价,《白蛇传·情》标志着戏曲电影开始走入“大片时代”,为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带了一个好头。目前看来,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因为通过关注《白蛇传·情》而对粤剧产生了兴趣。吸引这拨观众是不是你们的初衷?

曾小敏:是的,我们从一开始就问过自己两个问题:这部电影,我们到底要拍成什么样,又究竟拍给谁看?如果拍给传统的戏曲观众,那他们其实在剧场看就可以了;如果要拍成一个舞台纪录片式的电影,那也不用花那么多钱做特效,直接拍个高清版的DVD就可以保存。我们花那么大劲去拍一部电影,就是要面向大众,面向所有喜欢看电影的群体。这个群体很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中可能有很多人没看过戏曲。我们就是要拍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我们戏曲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多美。(请欣赏影片MV《圆我的愿》↓↓

羊城晚报:从上映前观众的呼声来看,已经有很多年轻观众包括粤语地区以外的观众对《白蛇传·情》产生了浓厚兴趣。

曾小敏:我一直觉得我们传统戏曲文化有着很厚实的底蕴,它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部作品的诞生其实就是这种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的迸发。现在看到外界的反馈比较热烈,我也很开心。如果接下来电影的票房也不错,那就证明我们的做法确实是对的,也会对未来的继续创新更有信心。过去大家一直都不敢迈出那一步,都在纠结到底要拍戏曲化的电影还是电影化的戏曲,所以我们的戏曲电影才一直走不出去。

羊城晚报:《白蛇传·情》就要上映了,对那些早已认识你的观众,你有些什么话想说?

曾小敏:平时大家看我的演出,可能会觉得还是有一点距离感。大家可能没办法看清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处细微的情绪和情感表达。但现在通过电影,你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表情,可以进一步感受那种表演的感染力。而且正如之前所说,我们这次的表演,包括戏曲程式、戏曲动作以及开打的招数,都是一边拍一边调整,让它更适合电影化的呈现。所以即使是熟悉我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感也会跟过去看舞台表演很不一样。

羊城晚报:对那些过去对粤剧和戏曲电影不熟悉的观众,你又想跟他们说什么?

曾小敏:其实早在《白蛇传·情》2014年走上舞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破圈”的现象。后来我们把它搬上电影,在表演和电影科技手段上进行跨界突破,又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所以对那些过去从没接触过粤剧或者戏曲电影的观众,我很有信心,他们看完之后也一定会喜欢。(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图片 | 片方提供
责编 |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