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聚焦】惠深双城同一圈,产业协同共发展 融深融湾新势能,勇立潮头歌大风
2021-05-14 10:50 羊城晚报 原创
全域被纳进深圳都市圈,对于惠州来说意味着什么?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image.png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5月14日版面图

4月25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提出要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建设跨区域产城融合组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这是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的公开文件中首次公布深圳都市圈的范围,惠州全市整体均被纳入。

30日,惠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惠州将在区域规划上加强接合,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协同,在产业发展上承接辐射,在创新创业上学习借鉴,在城市建设上对标提升,推动实现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与深圳先行示范区融合发展更加紧密高效,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要板块、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高端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

惠州北站建设效果图

交通为“轴”
搭建都市圈“网络状城镇体系”

自从赣深高铁动工建设以来,惠州市民钟蕾婧时刻关注着它的建设情况。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大学毕业后她就到深圳龙华新区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办公地点离深圳北站不远:“我家就在惠州北站附近,赣深高铁开通后,来往深惠两地的通勤时间就变成了1小时,‘深圳上班,惠州居住’将变成现实!”

此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建设跨区域产城融合组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

“所谓都市圈,实际上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认为,体系内需要一个核心,以交通廊道等为载体,链接中心区和周边中小城镇,构成都市圈发展的主动脉向外延伸,中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所构成的圈层区域,构成都市圈的新增长极,都市圈各城市间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联系网络。

交通建设先行。在赣深高铁仲恺站段,一条条混凝土结构的无砟轨道已经完工,部分无砟轨道已铺上钢轨,工人们手持钢铲和钢刷将钢轨上残留的混凝土清理干净。不远处,赣深高铁仲恺站站房和站前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施工中。

作为全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的重要一段,赣深高铁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按照设计的350公里时速计算,惠州市民从仲恺站搭乘,高铁30分钟内可到深圳。

不仅如此,4月13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公众咨询稿)》(以下简称“《规划》”)。记者注意到,《规划》中14次提及惠州,包括惠州机场、深惠城际、惠州港、惠盐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深圳至惠州机场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

在《行动方案》中,惠州也提出了要加快“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推动对接广州(知识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前海)和香港的“三横”交通轴线相关工作,尽快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的“一竖”交通轴线。同时,大力推进惠州干线机场建设,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同时还明确,加快深惠城际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开工,支持深圳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临深片区。协调助推赣深铁路、深汕铁路、广汕铁路建设,携手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去年9月交通运输部在《关于深圳市开展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到“深圳14号线东延至惠州惠阳”。这意味着,随着都市圈建设以及惠州常住人口增长,除了赣深高铁、深惠城际等,深圳地铁延伸至惠州,未来将成为现实,深惠之间通勤出行将更加便捷,人员、资金、信息的双向流动将不断加深,深惠两地协同发展将更加密切。

唇齿相依
产业优势互补提升集群发展能级

时间倒回至上世纪,惠州是原惠阳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深圳在建特区前也属惠阳地区管辖,两地同饮一江水,同是一家亲。深圳建立特区之初,为了尽快建成商品出口基地,当时的惠阳地委和惠阳地革委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想尽办法,筹集资金支持深圳特区建设。

本次《规划纲要》特别提到,要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能级,积极发挥核心引擎功能,辐射带动广州、深圳都市圈内城市加快发展。实际上是历史再度上演,剧情仍是“同根兄弟扶持发展”。

那么深圳都市圈接下来如何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深圳核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深圳发展空间。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加强三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统筹协调,建设跨区域产城融合组团。推进河源、汕尾主动承接核心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资源外溢、社会服务延伸,加快吸引现代要素流动集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

“我们公司2009年就落户惠州仲恺,今年计划在惠州再投资扩产,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创维集团创始人、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宏生介绍。

事实上,创维集团只是“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圳总部、惠州基地”大阵营中的一个小缩影,因地理上相邻、产业互补性强,加上土地开发强度较为悬殊,深惠两地的企业一直以“唇齿”模式相依发展。据统计,2020年以来,惠州有111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总投资达1070亿元。

“深惠都是大湾区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两地实际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专家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成员郝玉成表示,以中国制造业为例,深圳、惠州目前均已十分重视协同发展,深圳的创新产业会外溢到惠州,对于惠州来说,可以借助深圳外溢的创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在人工智造、大数据产业这一模块,充分发挥深圳、惠州的优势,达到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才是最重要的。

《行动方案》中也提及,惠州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把精力向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人口向产业集聚,主动吸纳承接“双区”城市高端产业外溢,探索产业共建模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引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大湾区城市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人才协同发展
吸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汇聚惠州

《行动方案》提出,惠州要主动接受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加快推动产业、人口等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实施中心城区品质升级工程,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加快构建“两环十射”快速进出城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吸纳产业人口。惠州将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经验和做法,聚焦“2+1”产业所需,深入实施“‘惠’聚优才行动计划”,制定“1+N”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打造高质量人才高地;积极组团参加中国(广州)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和中国(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纳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汇聚惠州。发挥地处大湾区优势,引进优质企业整体迁入,吸引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到惠设立分支机构或实验室,提升中心城区“人气”。通过产业延链成群,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振兴产业,吸引更多产业人口流入惠州。优化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策略,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

“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相关专家认为,人才不能只来自于院校、实验室,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都要深度参与、良性互动、紧密合作,才能真正让各类科技人才活跃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各个环节,“科创企业在科技人才培养中要主动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人才持续学习、快速成长”。

对于单体城市而言,尽管可以在市域范围内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口的布局,但当城市进一步发展,会产生外溢的需求。

“迈进新时期,惠州要成为大湾区智造高地发展引领高地之一,需要摒弃先前靠效率、靠生产技术的落后想法,而是要不断提升创新水平,不断产生推陈出新的创新、产品和技术,这其中的关键要素就是人才。”郝玉成说,惠州要跟上深圳的步伐,协同开展创新产业链补给工作,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口布局,推动深圳都市圈向世界级都市圈迈进。

《行动方案》还提出,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挥惠州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共建,主动参与大湾区文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培育壮大文化制造、健康养生、数字创意、电竞等新兴文旅业态,高质量建设环西湖、环罗浮山一南昆山及惠州湾重大文旅平台,培育大湾区文旅产业新龙头,共同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统筹推进西湖景区建设与周边区域更新优化,加快推进东江和西枝江沿江岸带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提升江北片区行政服务、商业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区在大湾区中的辨识度,努力打造成大湾区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

飞机从惠州机场起飞

□文脉链接

事实上,惠州在省政府明确将其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之前,融深融湾迹象已经可寻。

1月5日公布的《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2月25日,惠州市委书记胡洪在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报告中8次提到“双区”,强调要找准惠州在“双区”建设中的定位,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能。

3月1日,惠州市市长刘吉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报告中还5次“点名”深圳,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月2日,深圳、惠州、东莞三市市长齐聚深圳,召开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第一次工作会议。深圳都市圈2022年前拟开工城际铁路的10个项目,其中多条经过惠州。

4月20日,深圳—惠州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在深圳举行。共有72宗来自大湾区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逾860亿元,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惠州机场

□文脉观察

全域被纳进深圳都市圈意味着什么?

全域被纳进深圳都市圈,对于惠州来说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目前,上海与苏州、嘉兴,深圳与东莞、惠州、汕尾,广州与佛山等已在这方面实行了改革,核心方向是打破行政管辖边界进而有效配置资源,涉及规划、土地、人口、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机制创新。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表示,都市圈发展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和普遍现象。美国、日本、欧洲等地一线城市都已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都市圈。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的人口仍然在向纽约、伦敦、东京等都市圈集中,在都市圈内部仍然出现人口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比如,东京都市圈就是通过轨道交通的1小时通勤空间把周边城市联系起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可以加快都市圈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为深莞惠合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外界看好深圳都市圈,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大、发展快,既有量又有质;二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四是营商便利度高;五是产业配套能力强;六是人居环境好。

去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简称“《实施方案》”),立即引起热议。对于深圳而言,土地资源稀缺一直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最大限制之一。近年来,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上,这座创新之城一直在探索推动空间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提升经济密度。

在深圳都市圈中,惠州可以发挥自己的土地资源等优势,强化与深圳的交通互联互通。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做好公共交通、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在《行动方案》中,惠州提出,融入深圳都市圈是惠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跑出惠州速度,实现跨越发展、跻身国内一流城市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深圳研发惠州制造、深惠两地协同研发成为了两地潜在的默契。对于惠州来说,一方面,可以承接不少深圳外溢的产业和人才,进而提升惠州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另一方面,也在促进惠州往更高层面、更加集约化、智造化的方向发展。

按照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设定的目标,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这意味着惠州将加速迈向成为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