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经纬交织、宽阔美丽。从“南海渔村”到“国际都市”,深圳这座城市如神话一般崛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的城市交通网络也在急速拓展。
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之初,道路交通条件非常差。1992年,深圳提出要在2000年前修建6条高等级公路,梅观高速“打头阵”,成为深圳自筹资金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三年后,梅观高速通车,使原“二线关”外的龙华和龙岗坂田片区与深圳市中心区、香港之间有了快速通道,沿线区域能够更多地承接原特区内和境外资金、技术的辐射,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这条南北向的高速公路,也成为深圳的一条“黄金带”,华为、富士康等大企业均受益颇多。随后,机荷高速东、西段先后通车,深圳南北向和东西向交通大动脉的基本架构搭建起来,深圳的路网串联起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物流运输渠道打通了,各种经济元素流动越来越多。
路通则人通,交通是重要的民生组成部分。目前,深圳加快构建“十横十三纵”路网体系,过去五年新建成道路里程254公里,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
不断加密的高速路网,推动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高效流动与集聚,如今的深圳正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一面旗帜:全市拥有1.8万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3万亿元,交通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创新脉搏共振。
当前,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家公路主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五枢纽”体系建设共同引领,形成面向国内国际辐射带动的新格局。
受制于建设时序、跨市协调对话机制、建设运营利益分享模式等条件约束,深圳面向城市群、都市圈的区域交通联系仍依托于传统路网主导模式,与国际一流城市群、都市圈尚有差距。
目前,深圳计划共建一个协同畅达的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包含城际铁路、高快速路、低空飞行、水上客运,努力实现交通出行“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一张未来感十足的交通网络正迈开大步走向现实。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必须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与通道的辐射能级,提高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支撑深圳面向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便捷流通。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加快构建支撑创新要素集聚的路网体系。
一方面,构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多元跨江通道体系,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资源要素便捷流通,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规划预留伶仃洋通道、外环高速西延跨江通道。
另一方面,加快打通深圳与东向沿海节点联系瓶颈,包括深惠高速、深汕高速扩容,完成深圳外环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深汕第二高速工程建设等,助力大湾区沿海轴带对外辐射能级提升。同时,加强深莞惠边界道路对接,促进都市圈路网一体化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作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深圳担负着先行探路的任务。今年4月中旬,《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公众咨询稿)》出炉,公布未来五年深圳综合交通发展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
到2025年,深圳将初步构建融合深莞惠、连通大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深圳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交通保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