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符畅
4月的琼海,烈日穿透层层椰林,万泉河水静静流淌,伫立于市中心的红色娘子军雕像,依旧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90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100多位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的农村女性,为反抗旧社会封建压迫,争取平等和自由,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号召下,勇敢地拿起了枪。
她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女子军连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她们的故事被搬上舞台,从此有了一个更响亮、也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红色娘子军。
如今,山海依旧,伊人不在。但是,留存的一个个历史遗迹,仍向人们叙说着这段峥嵘故事;为她们谱写的歌谣,仍在一代又一代人口中传唱。
“红色娘子军诞生在琼海,是历史的必然。琼海这片红色热土,滋养着这支传奇队伍的生长。”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红色娘子军的动人故事。
红色娘子军诞生在琼海是历史必然
作为地道的琼海人,陈锦爱对红色娘子军充满了感情。这些年,他的研究主要围绕琼崖革命和红色娘子军而展开,由他主持编写和审定的《红色娘子军史》更是成为了研究红色娘子军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红色娘子军诞生在琼海,是历史的必然。”陈锦爱说。新中国成立之前,琼崖地区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为生计所迫,琼崖男人大多远离家乡讨生活,留下女人操持全家。“这种情况在琼崖东部的乐会、琼东(今琼海市)二县更为突出。”这些地方的女性靠着自身全部力量撑起整个家庭生活,磨练出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当时的琼崖,妇女备受压迫,反抗压迫的火苗在她们内心燃烧着。
“1922年是琼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琼崖地区有了第一批共产党员。”陈锦爱说,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在党组织的带动和影响下,琼崖妇女迅速觉醒。1926年,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成立后,琼崖妇女运动风起云涌,乐会、琼东县还纷纷办起了妇女夜校……妇女们剪掉长发辫,扔掉裹脚布,纷纷走出家门,她们为自己取名字,争得和男子一样平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共琼崖地委书记王文明带领地委机关到乐会县第四区(今琼海市阳江镇)建立了红色政权,创建了琼崖革命武装,琼崖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也在这里形成,同时也在琼崖妇女心中撒下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红色种子。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妇女运动在这里紧密结合,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女性革命骨干,为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陈锦爱说。
枪林弹雨中她们立下赫赫战功
“娘子军成立之前,先成立了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陈锦爱说,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成立后,琼崖武装斗争进入全盛时期。越来越多女青年强烈申请参加红军,拿枪上战场杀敌。琼崖特委批准,先在乐会县创建“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作为试点。1931年3月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成立后,配合红三团打了几场胜仗,琼崖特委决定,成立女子军特务连。
1931年5月1日上午,在乐会县第四区内园村,100名雄姿英发的红军女战士,佩戴“女子军”的红袖章,全副武装整齐排列。连长庞琼花从师长王文宇手里接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的连旗,指导员王时香发言表决心。
当时正是凤凰花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开满枝头,鲜红的连旗迎风飘扬,全连指战员在连旗前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队伍——红色娘子军正式成立;这群贫苦的年轻妇女,踏上了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征程。
“红色娘子军全连指战员共100人,除了个别为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陈锦爱说,女子军们头发都剪得短短的,身着粗布衣,头戴红五星八角帽,背上还背着写着“女子军”三个字的斗笠。
她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女子军连队,也是琼崖自古以来第一支妇女武装队伍。在特委和师部的领导下,女子军连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军事训练、站岗放哨等工作,她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宣传和发动群众,一边打击敌人的进攻围剿。
她们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在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保卫战等战斗中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1932年8月,国民党派重兵对琼崖根据地进行围剿,琼崖红军在数量上、装备上均处于极度劣势,女子军连在马鞍岭、母瑞山战斗中与敌军连续血战,损失惨重。女子军战士有的牺牲,有的失散了,女子军连被迫分散活动。疯狂的敌人并没有停止搜捕,她们中的数人被抓入狱,受尽折磨,却始终站稳革命立场,保持革命者的气节,谁都没有变节动摇,谁都没有出卖同志。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们获释出狱,仍然以各种方式进行着革命斗争。
陈锦爱说起了女子连第二任连长冯增敏的故事。1932年,冯增敏与其他几位娘子军干部一同被捕后,被押解到广州监禁。多年牢狱苦难并没有消磨掉她的革命斗志,出狱后,她义无反顾继续寻找党组织,成为了解放后女子军连唯一一位党的妇女干部——琼海县妇联主任。
令陈锦爱备受感动的还有王时香、王运梅等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她们直至晚年一直担任“红色教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召后辈。其中,王运梅在2012年7月6日以102岁高龄光荣入党,创下中共党史上年纪最大新党员的记录。
“她们用行动表明,对党、对人民的热爱,是她们内心最坚定的信仰!”陈锦爱动情地说。
她们的故事被“偶然”发现后广为流传
“红色娘子军的坚强斗争事迹,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她们的故事,却是因为《红色娘子军》的报告文学而被广为人知。”陈锦爱说。
原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思想文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文韶是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的作者。1956年,时年23岁的刘文韶在一本琼崖纵队战史油印小册里,发现了“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廿人”的线索,从此踏上了对红色娘子军的找寻之路。
经过多方采访,刘文韶发掘了女子军连的事迹,写成了《红色娘子军》,发表在1957年8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第一次披露和宣传了女子军连的事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表现红色娘子军的戏剧、电影、芭蕾舞大都是取材和源于这篇报告文学。
90年过去,岁月如万泉河水般静静流淌,这支传奇队伍身上绽放的理想与信仰的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正如陈锦爱所说,“红色娘子军,是琼海人的骄傲”,她们的故事在琼崖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妇女投身解放斗争的光辉典范。
陈锦爱认为,90年来,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她们的精神被人们铭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们紧跟党走,不怕牺牲,敢为人先,英勇战斗,一心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出品人:刘海陵 林海利
总策划:孙爱群 孙璇
总统筹:林洁
执行统筹:丰西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