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校园霸凌?专家分析成年人处理欺凌误区:难分恶意,止于道歉
2021-04-27 22:4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除了肢体的暴力和伤害,校园欺凌还包括精神暴力,如贬低、排斥、孤立、羞辱等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通讯员 彭友友 翁丹莉 姜娜

广州一小学生被同学用铅笔戳20多处伤口,如何保护“少年的你”?4月27日,格致论道·湾区第11期在广州市玉岩中学报告厅举行。十年来干预近千例校园欺凌案件的实践者沈旭在论坛上解析欺凌者心里成因,列举成年人处理欺凌的误区,他指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遭受精神暴力的比例为94.32%。

该讲坛由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主办,也是格致论道·湾区两年多来首次走进中学校园。六位科学家或学者为高中生们讲诉纳米药物治疗癌症、土地污染治理、旧城改造、反校园霸凌、红火蚁防治白海豚保护。

1/3小学生报告偶尔被欺凌

在六个主题中,也许是沈旭带来的反校园欺凌讲座,跟同学们最为切身相关的,她也是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近10年来直接或间接干预校园欺凌的案件近千例。

校园欺凌是偶发极端行为吗?

沈旭介绍,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0省市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报告曾偶尔被欺凌,其中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凌。可见,校园欺凌的发生比我们想象得更普遍。而且欺凌也不一定表现为明显的肢体冲突,数据显示,受害者遭受精神暴力的比例为94.32%。

2017年教育部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处理欺凌,成年人需要正视恶意

沈旭提醒,除了肢体的暴力和伤害,校园欺凌还包括精神暴力,如贬低、排斥、孤立、羞辱等。

在欺凌当中,成年人最需要正视的是恶意,“欺凌者经常说,‘我不是故意的,就是闹着玩呢,开个玩笑’。玩笑,应该双方都知道是相互逗趣的方式,被玩笑一方可以会心一笑,也可以打闹笑骂对方。是平等的关系。

而恶意行为,是明明知道对方不舒服,还要做,要令被欺凌方难堪。而且据研究表明,大部分欺凌者是清楚被欺凌者的感受的,但仍然没有同理心,伤害对方。”

为何有欺凌?理解欺凌者心态

孩子世界的欺凌,重要来源是成人世界。例如家长对孩子差异的不包容、不允许孩子弱、不允许不符合标准。

沈旭介绍,成人世界的这些价值观会影响到孩子,他们也会依此来评判哪些人可以进入自己的圈子,哪些人需要被排除在外。

沈旭强调,对于欺凌者应理解其成因,了解为什么发生欺凌,才能更好地预防欺凌。

“我们不能允许弱,只能接受强,孩子们就会觉得我就必须强,我不强的话就会被欺负,或者我不强的话就没有价值感。当孩子在学校里没有价值感、交友的时候没有价值感、或觉得跟别人不一样、或别人跟我不一样的时候,他们会害怕、自我保护,从而可能攻击别人、或加入一个小团体一起攻击别人。”沈旭说。

她分析,欺凌者的心态:因为不接受弱,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害怕成为奇怪的人,而跟随强者去排斥别人;因为害怕被认为弱,要显示强势地位,而去掌控他人、命令他人;因为害怕失败,不能接受别人得到自己想拥有的东西;因为害怕自己的地位被动摇,自己不再有优势,而去打压他人。

干预校园欺凌必须是成年人的责任 

当欺凌发生后,成年人的处理方式非常重要。沈旭说,在校园欺凌发生时,旁观者占到了85%,而能有正义感又有行动的阻止欺凌的人只占5-7%。孩子们真的不想阻止欺凌吗?不是的。但是因为成人的处理方式不当,旁观者没有力量站出来,还可能引发更严重更为隐蔽的欺凌事件。

例如,老师或者家长认为,让欺凌者向被欺凌者道歉就解决了。很多时候欺凌者会迅速道歉,因为不想再被成人纠缠,但很可能私下里会采用更为隐蔽的报复方式。

欺凌者本身也有很多成长中的不能应付的状况、积压的情绪、未满足的需要,需要被看到、被同理、被支持。但通常他们只是被惩罚、要求道歉,或者交由司法部门处理。当他没有被理解、被支持时,他很难真诚地道歉,很难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因为他也感到很多委屈、愤怒。

而被欺凌者通过求助成人并不能得到真诚的道歉,成人只想快速解决问题,并没有真正共情他被欺凌的感受,所以被欺凌者会一直纠结在“是不是都是自己的错”,“自己是不是很糟糕”,“是不是自己需要为被欺凌承担全部责任”自我怀疑中,夹杂着被欺凌的委屈、愤怒、悲伤,所以很难走出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