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建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完梁实秋先生的《书房》一文之后,我更加期盼家里新书房的落成。妻子告诉我,一定满足我四周摆满书柜,然后会有一张大大的书桌,可以让我尽情地看书,既可以摆上笔记本写作,还能铺上毛毡垫练习书法。
实话实说,我没有半点附庸风雅的意思,家里现在确实需要有一个书房来放书。因为两千来本书零落堆在小书柜、飘窗、床头,连女儿房间的双层木床上面都放着她读过的一些书。
我喜爱读散文、哲学一类的书籍,妻子偏向于科技、管理、教育之类,孩子因为还是中学生的原因,主要看与学习关联度比较高的一些书籍,我们仨各看各的书,有时也会交换看对方感兴趣的书。总之在我们家,书本是最受欢迎的。
读书是要讲究一点环境和心情,开着电视机,或是玩着手机,那读书这件事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有些时候,我们孩子在写作业或是静心看书,大人如果刷着手机,还时而嘻嘻哈哈一下,那孩子的专注力自然会有所减弱,特别是会在心理上产生出欲言又止的落差。
因而,最好是一家人都读书,特别是阅读纸质书,还有就是去适合读书的空间里看书,比如图书馆、购书中心,也可以是芳香幽静的咖啡店。
如果现在读书还需要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道理去激励,那肯定体会不到读书之中的无穷乐趣。捧着一本书细品慢读,仿佛和作者、作品中的人一起对话交流,有这般意境,就真进入了好好读书模式。阅读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所带来的愉悦感就会变成一种诚挚深切的友好心情。
在读了很多诗书,明了很多知人论世的道理以后,逐渐领悟到,读书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把别人的知识、学问、道理,与自己主观的理解、感受,甚至是教训相结合起来,然后化天地为境界,化知识为格局,化学问为胸怀,化道理为智慧,这些,无形之中成为立世之本。
不可取的是,书上有什么你就看什么,说什么你就信什么,那样还不如这世上没有这本书。读书一定要举一反三,从书本中读出作者没有解释清楚的事,或是启发自己要立即去找到另外一本书来读的愿望。读书人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才不会成为一个死记硬背而不会学以致用的“书呆子”。
读书贵在多还是精?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万卷书中多智慧,问之越多越泛,读之越多越明,人之所得便越来越精深;与好书为伍而专心精读,精挑细选,精读细读,你取其神、求其深,人之所获便不仅“知其然”,而且还会“知其所以然”。
这样一来,读书是“多”还是“精”,因人而异。现在进入信息知识“5G时代”,读书也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般的猎奇心,多看或是精读,在知识需求上要灵活变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理想状态。
在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的选择上,这是每个人的自由。相比而言,用手机读书还是比较考验人的专注度,因为外界信息很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要想心无旁骛地好好阅读,与手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有必要。孟子说:“不为也,非不能也。”像脱离手机的束缚、戒掉手机心瘾这样的事不是做不到,往往是没有去大胆尝试而已。
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把它当作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的正常事来做,无论是阅读本身,还是求知积累过程,最终取悦的是自己。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你能把一些繁杂的问题、复杂的过程,用简单的讲述、简约的结果告知给众人,让大家享受到文化带来的简明、方便和实用,深切感悟到知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真理。
读书如此,立身处世很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