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GDP增长超1.3万倍,交通基建助深圳腾飞|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
2021-04-22 16: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深圳如何锚定全球标杆城市?答案:继续改革,不断创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程行欢 黄婷 实习生 王翌萌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沿着“黄金通道”广深高速以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路向南,就来到了深圳宝安、南山。从福田皇岗口岸通过落马洲大桥跨过深圳河,即可横穿改革起点城市——深圳。这座城市,创造了共和国改革发展史上的奇迹。

40年前,这个位于广东沿海、毗邻香港的小渔村,从零起步。建立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前行的道路……用“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来形容这一切,并不为过。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的深圳,如今已名列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城市GDP也由1979年的1.96亿元,猛增到2020年的2.7万亿元,增长超过1.3万倍,在全国排名第三。

前海综合保税区

深圳的飞速发展,与交通基建密不可分。上个世纪,广深高速推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广州、东莞、深圳及香港四地形成经济发展共同体,珠三角城市群也因此迅速腾飞。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的交通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沟通世界方面,深圳港已成为全球闻名的靓丽名片,国际班轮航线241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深圳港外贸集装箱占比达93%,占珠三角市场份额的47%,居华南地区首位;

深圳机场定位跃升为国际航空枢纽,每年新开通10条以上国际航线,洲际航线从零增至20条,通达全球60城,连接世界五大洲,年旅客吞吐量和年货邮吞吐量均跻身全球最繁忙大型机场行列,国际航线网络初步形成。

在湾区融合方面,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获批,成为国家铁路公路枢纽,深汕铁路、广深第二高铁、深肇铁路、深南铁路等纳入国家规划,深惠、深大、穗莞深南延等城际线路纳入近期项目,深中通道、深汕高速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东西贯通、南北终到、互联互通”铁路格局确立。

同时,深圳港开通60条大湾区驳船货运航线,设立7个内陆港,运营15条海铁联运班线,创新构建大湾区组合港体系,试点“盐田-惠州组合港”“蛇口—顺德组合港”,全国首次实现喂给港和枢纽港间一次报关。

然而,交通基建只是深圳奇迹背后的外因驱动。奇迹背后的内在动力,是深圳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开拓前行之路。因为创新,深圳一次次突破增长的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的高度。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在位于深圳坪山的国家级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研发及测试基地、国际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交易中心比亚迪全球总部里,全球最大的专利墙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精选出来的重要专利,“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八个大字醒目突出;

锦绣中路和锦绣东路3.6公里长的道路两侧,191家生物医药公司云集于此,这片区域也见证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核聚变”;

南山知识产权中心为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从侧面折射出南山区有着成为科创沃土的诸多条件,这里累计培育出177家上市企业,辖区上市公司总数达183家,约1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上市公司;

年轻的前海蛇口片区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则与深圳的创新基因一脉相承,以“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定位,充分发挥“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积极推进深港合作。

40年后,深圳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历史新机遇。“双区”优势叠加,如何在“四十不惑之年”重新再出发?答案只有一个:继续改革,不断创新。

在立足大湾区枢纽定位、加快打造联通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上,深圳正从更大格局、以更宽视野谋划推动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而在先行示范区的标准上,深圳拟主动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标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运行体系,打造创新迸发、科技驱动、方式变革、客货畅享的“未来交通”发展典范,铸造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助力深圳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