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海宁
“特效茶”“办事茶”“金融茶”,“一片(饼)可以买一辆宝马,一提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时节,茶叶再次上演疯狂暴炒的戏码。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茶叶质量难辨、价格混乱,动辄标价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很多茶叶营销已经超越生活饮用品范畴,或欺诈消费者,或潜藏腐败风险,或变身金融产品制造圈钱骗局。
这种炒作无非是在“割韭菜”,即商家利用春茶上市这个特殊时期,来收割“接盘侠”的“智商税”。那么,谁会是“天价茶”的“接盘侠”呢?
报道显示,如今茶叶已成为行贿的重要礼品,涉茶腐败案屡屡发生,可见行贿者当了“韭菜”,但进一步深究的话,很可能是公共利益当了“韭菜”,因为行贿者必有所图,当受贿者不能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势必会对公平正义造成伤害。
近年来,由于民间资本比较充盈,一些手有余钱的人变身“炒家”,欲实现财富增值。于是,炒房、炒股、炒币、炒鞋……各种炒作之风轮番登场。事实证明,不是每次投机炒作都赚钱。茶叶不是必需品,且有保质期,一旦“天价茶”有价无市,炒茶将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指出,这么多“玩法”有损行业健康发展。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来说,“天价茶”助长了行贿、受贿。从法律角度来分析,一些商家的炒作行为涉嫌虚假宣传等。再从民生角度看,炒茶之风会造成普通老百姓喝不起茶。另外,“接盘侠”被割“韭菜”之后,炒茶亏本也会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
最近,福建、江西、浙江等主要产茶地区,纷纷采取行动严查炒茶行为。以浙江金华为例,已立案查处“天价茶”相关违法行为10起,成效初显。但从记者调查来看,网上炒茶之风仍未停止,这需要对症下药。茶叶标准不一,定价随意性大,应制定统一的文字与实物样本兼备的茶叶标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