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联手搞科研,“数字港珠澳大桥”已到关键阶段丨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
2021-04-19 17: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粤港澳三地合作的优势正凸显其中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钱瑜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我们要在物理大桥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化大桥。”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闫禹介绍,该局围绕大桥运维,联合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澳门大学,根据院校的科研优势,就不同项目开展三地的科研合作。

4月18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到达珠海。无论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运维,还是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取得的成果,都展现了高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赋能作用,粤港澳三地合作的优势也凸显其中。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

三地科研合作打造数字港珠澳大桥

说起港珠澳大桥,许多人都知道,它是当今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该桥于2018年建成通车,设计寿命为120年。

而大桥建成后,运维工作的智能化和三地围绕大桥开展的科研合作却并不为许多人所知。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由粤港澳三方政府共同创办,负责大桥主体部分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组织实施等工作。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李江介绍,近年来,该局承接了“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致力于打造数字化大桥,目前该项目已实施到关键阶段。

记者了解到,这一项目研究成果将全面提升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化运维水平,降低大桥全生命周期维养成本、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为用好管好大桥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

“在大桥通车之后,大桥管理局的技术团队致力于充分发挥大桥的技术成果和优势,继续推动三地在智能化运维的深化合作。”闫禹举例称,澳门大学科技学院有一支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海中工程下的地基状况评价和预警工作,正好这也是目前大桥结构智能化评估的需求,于是他们就联合这一团队和国内的施工团队进行科研合作。

闫禹还介绍,项目构建的智能运维数据标准及技术方法体系,将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及智能化运维提供标准导则。

“研究成果的价值是两个层次的,一个是解决大桥本身营运问题的‘刚需’,另一个是通过工程的示范、转化和推广,进一步服务于大湾区的类似工程,包括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等。”闫禹说。

资料图:港珠澳大桥

智能计算平台打造人工智能“超级大脑”

记者团一行还走进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这里是横琴新区与中科院共同建设的基于寒武纪国产神经元网络专用芯片的大规模、自主可控的先进智能计算平台。

中心的三块屏幕上分别显示着基础设施支撑系统、核心设备状态和工单分配情况。不断跳动的数字和状态背后,是每秒116亿亿次的算力。

每秒116亿亿次的算力是何水平?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媒体中心总经理孙勇杰告诉记者,平台每台计算机运算的速度是普通家用电脑的120倍-160倍,而平台共有2390台计算机;目前国内性能排名靠前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王牌“神威·太湖之光”,认证性能为93亿亿次/秒的浮点运算能力,对比之下,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目前的算力应该说是非常强大了。

珠海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

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整体规划分为三期。中心二期项目于2020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并在澳门设立了分中心,一举填补了珠江口西岸、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的空白。

作为粤澳高水平科研合作载体,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与澳门大学联手,依托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正在推进的项目有中葡互译项目。

孙勇杰介绍,“由于语言具有模糊性和多态性,需要算法结合场景和上下文将最可能的意思算出来,算力越大,翻译的延迟越短”。

据介绍,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项目三期建设,即永久选址正按计划全面推进,规划总用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共9层,建成后平台算力将进一步提升。(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