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4月16日版面图
风格独特的革命老街、星罗棋布的红色遗址、宏伟庄严的“红色学府”……日前,由惠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指导,惠州市委宣传部特别策划推出的“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首站来到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
高潭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一面鲜红的旗帜,被誉为“东江红都”。回望峥嵘岁月,这片土地上,发动了较早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农会组织、党组织,诞生了全国最早的苏维埃政权之一。这里进行了人民军队武装割据的最初尝试,形成了东江地区武装斗争的党政军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在这里开展过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队在这里坚持战斗……无数革命先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革命先驱用鲜血和生命淬炼的高潭革命精神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立足新时代,高潭迎来了红色旅游的发展契机,厚植于此的优良革命传统,转化为高潭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照进了现实。
日前,记者随着走读团深入这片“红色热土”,在走访革命遗址中感受红色历史的温度,在对话村民干部中,探寻高潭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的轨迹。
位于街头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
圩镇革命老区焕新貌
革命烈士纪念公园游人众多深情缅怀
4月12日上午,春风和煦,艳阳高照,记者随民记走读团(由“市民+记者+专家”组成的采访团)来到惠东县高潭圩镇,映入眼帘的是庄严的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骑楼林立的马克思街红旗飘扬,修葺一新的街道两侧装点着红星、红旗、革命标语等各式红色元素,牵引着游人的思绪穿越到激昂奋勇的革命斗争年代。
1927年11月11日,中国首批区级苏维埃政权之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当天,高潭圩热闹非凡,圩内的新街和老街张灯结彩,并改名为“马克思街”“列宁街”。自此,红色根脉在这片土地牢牢扎下。如今,两条革命老街经过2017年的修葺改造,处处是红色印记。其中最受瞩目的地标之一,便是伫立于马克思街街头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
“我们倾情打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是为了更好地纪念红色历史事件,进一步丰富马克思街的红色文化内涵……”随着展示馆迎来了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解员钟惠芳正繁忙而熟练地接待、讲解。
记者了解到,该展示馆于2019年11月投入使用,共有4层约600平方米,主要展示了马克思的生平事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实践与发展等内容。
“这里可以说是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文献展示馆。”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献展示馆馆长秦红光介绍,展示馆藏品包括早期马克思经典作品的各个版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学术著作、相关的学者手稿、邮票、宣传画、老报纸等在内的4000多件文献史料物品;由于馆区空间有限,目前只展出了其中的1000余种。
来到高潭圩镇,除了感受革命老街的红色氛围,革命烈士纪念公园也是市民游客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高潭历史的必到打卡地。
日前,记者在纪念公园看到,纪念碑庄严肃穆,与高潭革命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相对而立,纪念亭后方是外形如两块赤红晶石般的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晴空烈日下,草木环绕间,纪念公园仿佛正向络绎不绝的游人娓娓讲述着高潭昔日的烽火岁月、革命激情。
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里,重现的“中洞保卫战”一幕让人印象深刻——1928年3月18日,国民党进攻高潭中洞,为了掩护驻中洞的党政军机关人员撤退,红军和农民赤卫队占据险要地形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后因众寡悬殊、弹药不足,红军和党政军机关人员撤退至岩石一带,中洞失守。据介绍,中洞保卫战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中最为激烈的战斗,我方军民在战斗中牺牲400多人。
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数十名游客近前瞻仰。他们神情凝重、步履庄严,排着整齐的队伍,肃立默哀,向革命烈士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
据东江科技园管委会国土资源办主任容新球介绍,此次东江科技园分两批共组织上百人来到高潭:“过去对高潭和东江革命历史都是片段化的了解,此次通过参观学习历史陈列馆、为革命先烈默哀等活动,大家对高潭、对红色革命历史有了更加详细系统的了解。”
红色遗址百庆楼
高潭星火耀古今
昔日东江“红色心脏”今成旅游胜地
在高潭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热土上,中洞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红宝石”之一。中洞村位于高潭镇东北部的莲花山脉深处,这里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红色心脏”。
日前,记者随民记走读团来到高潭中洞村。烈日晴空,中洞革命纪念广场上的“中洞改编”雕塑巍然耸立。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余部1000多人进入高潭中洞。东江特委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的指示,对起义军余部进行改编,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改称“红二师”)。
中洞改编雕塑
1922年深秋,彭湃在这里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土地革命时期,中洞成为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简称“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所在地,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随着走访深入,百庆楼、红军井、湖山书舍等红色遗址陆续进入人们视野。在中洞村,处处可见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印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1927年5月,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陆惠紫四县工农革命武装逐步向中洞靠拢,酝酿组织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同年秋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先后进入百庆楼办公。”惠东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伟忠在百庆楼向走读团介绍这里的红色历史。
会议厅、卧室、厨房……记者在这座客家民居里,看到了后人为了重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各式陈列布展。现如今游人众多的百庆楼,是由惠州市、惠东县两级人民政府利用原地基按原貌重建起来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高潭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迅速崛起,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红色旅游胜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到高潭学习和旅游人数多达44.8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5.4倍多。其中,中洞村山清水秀,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遗址串珠成链,逐渐成为诸多游客的打卡点和党史学习教育项目的现场教学基地。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养过红军!百庆楼就是我祖上的房子,革命年代捐给红军住。”中洞村民戴木贵对中洞村的红色历史备感自豪。关于中洞村的革命奋斗历史,他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他在百庆楼旁经营一家咸茶馆,祖辈相传的红军咸茶(又称擂茶)成为店里的一大招牌。只见他将茶叶、薄荷、野生香菜擂碎,加入花生、芝麻等提香,热水一泡,一份夹杂着茶香、薄荷清香以及浓郁坚果香的咸茶就完成了。革命战争年代,中洞村民常用咸茶招待红军,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村民便将“咸茶”改名为“红军茶”。
“现在一天能卖出二三十份擂茶,家里几个兄弟都陆续返乡做生意了。”这两年乘着高潭红色旅游的“东风”,戴木贵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他还针对红色主题,开发了红军餐、租借红军服等服务。
据中洞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江明坤介绍,目前中洞村正依托红色资源,积极发动在外地经商发展的村民回乡创业,同时结合红色主题大力发展红色山茶、蜂蜜养殖等产业,助推村民增收致富。近来,中洞村正着力打造环村旅游路线,将主要红色遗址景点串联成片。
村民戴木贵经营的咸茶馆生意红火
东江干部学院落户
讲好红色故事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来到高潭,不得不提起的地标便是高大宏伟的东江干部学院。2020年9月,东江干部学院揭牌,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自东江干部学院揭牌运行以来,不少惠州市内外的单位及企业纷纷慕名前来,辐射全省的影响力初步显现,为高潭的红色旅游版图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记者从东江干部学院获悉,截至2021年4月11日,学院共办班158期、培训学员7716人,27797人次,其中省直及市外班占42.4%。
当前,高潭镇也正以东江干部学院开班运营为契机,统筹推进全镇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和利用,并不断完善学院周边及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步伐。
宏伟大气的东江干部学院
“东江干部学院对高潭本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作为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干部培训基地,学院带来大批来自周边地区的学员,为高潭注入了强大的人流活力,直接拉动了本地的农产品销售、服务业发展等。此外,学员来过以后对高潭的红色文化印象深刻,也会自发宣传,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度假。”东江干部学院筹备组组长李卫华表示,干部学院在落户高潭的同时,也带动了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涌入。
李卫华表示,干部学院对当地旅游业起到的更多是龙头带动作用,除了基本的食宿培训以外,更多外延环节均尽量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高潭本地的资源来实现。此外,红色旅游主要集中在周末节假日期间,而干部学院的培训则主要在工作日进行,从客流引入的角度看,干部学院与当地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东江干部学院如何结合高潭的红色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据李卫华介绍,学院通过构建“课堂讲、遗址看、体验学”的特色教学模式,切实讲好高潭红色故事。课程方面,依据高潭诞生我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等丰富的历史根源,以高潭革命斗争史、东江革命根据地史及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战斗历程等为素材,打造精品课程。现场教学方面,以惠州400多处党性教学点为主线,设计20条“党性教育+”精品线路,其中,学院附近的高潭中洞、高潭圩镇等红色遗址均被纳入现场教学点。
记者在东江干部学院门口看到不少培训班学员在合影留念,其中,来自清远的晏小姐跟随清远优秀企业家组织首次来到高潭。“一场培训下来感触良多,学习了学院精心安排的党课,更深刻了解了党一路走来的历史,也对高潭的红色历史文化印象深刻。”晏小姐表示,高潭不仅红色文化深厚,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度假胜地,往后若有机会希望带家人朋友再来游玩。
此次“走读百年惠州”大型采访活动将按照惠州百年发展史的脉络——“红色起点、接续奋斗、百年梦圆、双区追梦”4个阶段共10个主题线路进行走访。高潭凭借深厚革命历史底蕴,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起点”,其红色印记、红色精神生生不息,并在传承与发扬中熠熠生辉。
红色遗址红军井
革命烈士纪念碑
【文脉观察】
红色资源促乡村蝶变
高潭掀起返乡创业潮
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4月13日午后,“走读百年惠州”采访活动民记走读团来到坐落于高潭福田村的“红军谷”项目基地。在开阔广袤的草地上,入口处大片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在灿烂的阳光下随风摇曳,不远处还搭起了崭新的种植大棚——备受期待的高潭“红军谷”项目已经整装待发,即将在今年“五一”假期开放运营。
红军谷项目落成的大背景,是高潭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返乡创业潮。2017年,借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的东风,高潭革命老区迎来发展新契机。近几年,在政策红利下,高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位于圩镇的马克思街、列宁街商铺云集,革命烈士纪念公园的多个地标游人如织,昔日贫困偏远的山区小镇高潭,在红色旅游推动下面貌焕然一新,日渐成为党员干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人民群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红军谷”项目的投资者、创始人罗明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察觉到家乡高潭镇的变化——小时候大人们口口相传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逐渐成为这个山区小镇的“红色资产”。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她,萌生了回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的想法。
去年,罗明霞着手投资“红军谷”项目,计划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结合高潭的绿色生态资源,承接各类型党建、团建、研学等培训和户外拓展、旅游观光服务。事实上,“红军谷”并非罗明霞回乡创业的唯一尝试,早在2017年,她就在马克思街率先投资建设民宿,并通过电子商务和实体店出售高潭等地优质农产品。
“最初,很多人不了解我为什么要回到高潭创业,我想这与我自身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息息相关。我希望能尽绵薄力量为高潭带来积极影响,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来到高潭,传播这里红色文化资源,分享这里绿水青山的美景。”罗明霞坦诚地分享自己回乡创业的初心。
罗明霞的创业经历是高潭返乡创业热潮的一幕缩影。如今,高潭日益迸发的发展活力,在源源不断吸引更多的热情乡贤和有志之士前来。
“红军谷”项目基地格桑花绽放
【文脉一周】
日前,惠东县平海镇平海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截至当前,惠州已拥有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惠州市博物馆长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与惠州相关的党的百年见证物。征集类别包括革命斗争活动使用的武器、通讯器材、地图、印章、证件、传单、标语、医护用品、军装、旗帜、袖标、战利品、慰问品、交通运输工具等实物原件。
记者从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获悉,郎朗2021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独奏音乐会作为今年惠州文艺演出的重头戏之一,于4月15日开票。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优化惠州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措施,保证预售资金专款专用,日前,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惠州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陈丽媛)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