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东江纵队的血与火!81年前,“根据地中的根据地”在东莞古村创建……
2021-04-12 21: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正进行升级改造,将于7月1日展现全新升级的主题陈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是一个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村子依山就势,背山面水,地形易守难攻,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81年前的1940年,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华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被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为“根据地中的根据地”。

4月7日,记者走进大王岭村,发现村子整体保存完好,至今仍基本保留着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格局和风貌,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正值龙眼花开、荔枝挂果的时节,村中百年荔枝树上已缀满小小的青色荔枝,龙眼树则花开满树、香气四溢。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不少市民赶来参观并进行党史学习;依托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为重要文物依托打造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正进行升级改造,将于7月1日向社会展现全新升级的《东江铁流 南粤旌旗》主题陈列,同时还会开放新增的游客中心、停车场、览翠亭、栈道等设施,向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升级改造中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往昔峥嵘 
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打响“百花洞战斗”

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于1938年在莞城成立,是广东省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9年,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分被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另一部分编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0年,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其中第三大队活跃在东莞地区。1942年,部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0年10月,由曾生等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来到大王岭村,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之下,建成东江地区最早的两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之后这里经历了一系列血与火的游击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

据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研究策划部主任陈光新介绍,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27场重要战斗,有10场在东莞打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百花洞战斗”(遗址位于大岭山镇百花洞村)。

1941年6月10日,日伪军600余人夜袭百花洞村,企图消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曾生获悉后,率领三个中队200余人及自卫队近1000人在百花洞村周围高地设伏。

11日拂晓,日伪军进至百花洞村,遭游击队包围打击。12日,日军以飞机支援,并出动日伪军1000余人增援。第三大队主动撤出战斗。

此战,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的代表性作战,击毙了日军大队长长濑,毙伤日伪军50余人。

在2015年7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回望血与火的十大战场》中,“百花洞战斗”代表着游击队的伏击战,与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等同列“十大战场”。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操场上新建的“东江儿女”雕塑

 蹲点见闻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常态化开放

依托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东莞市于200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在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建成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力求将纪念馆打造为东莞抗日的写真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见证地。

4月7日,记者走访发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改造。据悉,东江纵队纪念馆内一共有三套基本陈列展览,包括东江纵队历史图片展览、“东江铁流 南粤旌旗”以及国防展区的主题展览、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陈列展览。

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物、武器装备等,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今年7月份将以崭新的面目迎接各方游客,全新升级的《东江铁流 南粤旌旗》主题陈列也将向社会开放,同时还会开放新增的游客中心、停车场、览翠亭、栈道等设施,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何仲财介绍道。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重要的文物依托,包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会议室旧址、交通站旧址等9处文物点。

记者注意到,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6处旧址位于大王岭村。第三大队大队部是当时游击队领导的居住地,很多重要的战斗部署、战略会议等都是在此完成。

华南地区第一份革命报纸《大家团结报》在此创建,在当时鼓舞了很多群众参加抗日队伍。在大家团结报社旧址里,当年收集情报的机器、油印机等被复原展示出来。

大家团结报旧址

何仲财向记者介绍,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20年9月闭馆升级改造,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自2020年9月18日常态化开放。

为此,纪念馆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复原陈列进行了优化,于会议室旧址陈列东江纵队历史图片展,于操场旧址增设《东江儿女》主题雕塑,赋予旧址村落更多文化艺术氛围及内涵,在保护的基础上,最大力度向公众开放,形成以东纵精神为平台,规模较大和设施完善的多功能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自常态化开放以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接待游客近12000人次。

7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学校学生、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来自东莞市科创技工学校的学生肖同学对记者说,自己是第一次参观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回去之后将认真学习,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参观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对话“守护者”
打造多元化宣教平台,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羊城晚报·羊城派:听说您是纪念馆筹建人员之一,当时的筹建工作面临哪些困难?

陈光新:2003年5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拨款3000万元,在东纵革命老区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兴建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筹建时间是两年,时间非常紧迫。同年9月,东江纵队纪念馆筹建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筹建的各项工作。

作为筹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征集与馆舍建设、陈列设计等工作同步推进。我们的文物征集工作,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困难,包括起步晚、时间紧、人手缺等,而且还是一场与时间竞赛、与社会交融的工作。

当时,我们以东纵革命老区为中心,面向全国各地全面铺开文物征集工作。很快我们的工作就得到了东莞、广州、北京、深圳等地的老干局、东纵、边纵联谊会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批珍贵的文物陆续入藏,使陈列展览的内容大为丰富。

羊城晚报·羊城派:目前馆内共有文物多少件?

陈光新:文物是博物馆的生命之源和发展之本。开馆以来,我们相应加大了文物征集的工作力度,把征集工作范围继续向省内外拓展,积极主动与兄弟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加强与各地民间收藏家的联系和沟通,广泛搜集文物线索。

经过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纪念馆的藏品数量已有5000余件(套),为东江纵队历史研究、陈列展览和宣教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源。

其中,一台日本RICOH相机由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支队长邬强的遗孀刁慧文捐赠。1945年,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支队长邬强在率队与日军的战斗中缴获了这款RICOH相机。

邬强是东江纵队赫赫有名的战将,曾先后担任东江纵队参谋处长、粤北先遣队队长、北江支队支队长,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团长,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参谋处长、副师长等职,参加了鲁西南、豫东、济南、淮海和广东等战役。

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当中,邬强一直把这台相机带在身边转战南北,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台相机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正常拍照。

羊城晚报·羊城派:纪念馆每年会开展“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活动,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多少期?您认为开展类似的活动对青少年有哪些教育意义?接下来在开展青少年活动方面还会进行怎样的探索?

陈光新:从2005年开馆以来,纪念馆致力于打造多元化宣教平台,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于2006年推出了“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活动,至今共开展了91期活动,参与营员达9660人次。

资料图:小学生参观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活动旨在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寓教于乐,通过让青少年亲临革命老区,全面体验民俗文化和东纵战士当年的战斗生活环境,了解东纵抗战史实,深切感受东纵革命精神,从而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接下来,纪念馆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打造馆校合作示范项目,并结合红色资源优势开展青少年教育教学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馆将继续开展“东纵联大”“东纵第二课堂”“东纵小战士、港九小英雄红色夏令营”三大品牌活动,吸引大湾区青少年来馆接受沉浸式党史教育。

在7月1日、7月7日、9月3日、9月30日等重要节点与国内多家红色纪念馆异地联动,举办相应纪念活动。此外,还将策划推出“东纵微课堂”线上栏目,讲述红色故事,弘扬东纵精神。

总策划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 孙璇
执行统筹 | 林洁 马汉青 胡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