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工匠王世祥:攻关创新成果80余项,编写继电保护领域“牛津词典”
2021-04-12 09: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他将多年现场经验总结,花十余年时间编写15万字创新成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王世祥的微信名是“老黄牛”,这也是他27年扎根继电保护检修一线的真实写照。

作为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继保检修专责、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申请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0余项,攻关创新成果80余项,提出新技术6项,创新成果荣获中国专利奖、全国职工技术创新奖、日内瓦及首尔国际发明专利展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等数十项。

同时,他还将多年的现场经验总结,花了十余年时间编写继电保护危险点控制课件,供大家学习参考,被同事们誉为公司继电保护危险点控制领域的“牛津词典”。

每次碰见技术瓶颈,都想“再较真一下”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最细的活,王世祥和这项事业打了27年交道。1994年,他从贵州电力学校继保专业毕业后,来到深圳供电局工作。

“我刚开始工作时只是做一些敷设电缆、剥电缆皮、配线等基础工作。”王世祥说,由于工具锋利,稍不注意就会“挂彩”,手上往往是新伤盖着旧伤,成了名副其实的“刀疤客”。

但每次遇到困难,王世祥从未想过放弃,而是选择“再坚持一下”。王世祥还记得,工作不久,他就负责离深圳市区最偏远的220千伏公明中心站的技术工作,顶着夏日酷暑验收了一个半月。

“有一天下班刚回到家,我突然眼前一黑,再次醒来已经躺在120抢救病床上。第二天感觉身体还行,就又到班组报到了,继续投入到紧张的验收工作中。”王世祥说。

在王世祥眼中,“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还是一种在工作中追求高质量享受的工作境界。“工作中,我遇到许多技术瓶颈,但在不断攻关中我享受到追求高质量的工作境界。”

令王世祥最难忘的是他的第一个发明专利。2000年,他在现场处理设备缺陷时,手被设备划破了,“我就想如果能设计一款装置来解决问题就好了”。

经过5年的不断提升和改进,王世祥先后焊坏了数十块电路板,试验100余次终于设计出一台自动监测仪设备,从此王世祥的创新之路越走越远。至今为止申请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0余项,攻关创新成果80余项。后来他的发明专利还获得中国专利奖、日内瓦及首尔国际发明专利展奖。

王世祥从事的继电保护工作,在整个复杂超大电网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多年来他负责验收及主要参与50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15座;负责220千伏变电站母线、变压器、线路保护、安稳及各类备自投等改造2200余套、验收1200余次、定检2800余项、处理缺陷及风险点预控5600余次,消缺完成率及准确率均达100%。

编写15万字创新成果,被誉为继电保护的“牛津词典”

长期的基层经历,练就了王世祥高超的本领,在上千万条二次回路线的缺陷处理中往往能游刃有余。

为了发挥好这一优势,更好地防范电网事故发生,他用3000个日夜搜集1200余个现场危险点案例、3500个静动态图片,匠心打磨400余条针对性措施,形成15万字的危险点分析及控制研究创新成果,制作的5册多媒体课件为现场工作提炼出可借鉴、可复制的作业指导书,被同事们誉为公司继电保护危险点控制领域的“牛津词典”。

他带头完成的危险点分析及控制创新成果现场应用逾15000人次;他还编写专业技能培训书籍4本,累计发行15000余册,对防止电网事故发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公司节省上亿资金。

“工匠精神”不仅要把匠心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更要发扬“传帮带”作用。

2009年8月18日,深圳供电局继电保护实验室正式揭牌投入使用。这是王世祥主动“请缨”建造的公司首个继电保护实验室。

在不足7个月的时间里,他草拟了10多个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画了400多张,涉及回路5000多条,编写培训指南53项目,相当于8人1年时间的工作量。建成后的实验室成为员工操练“触手可及”的设备缺陷分析及模拟现场操作训练的组合平台。

2013年,他作为带头人创建“世祥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将工作室与继电保护实验室资源整合,组织开展培养、技术交流及配合公司各生产部门进行紧急缺陷处理实操等累计400余次,组织多场次技术技能培训达上万人次。

“我工作室培养的成员获各级劳动模范、工匠、五一奖章、工人发明家、创客、杰出青年、技术技能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及高中级职称,多位成员在生产部门担任班站长等职务。”王世祥充满了成就感。

对于下一步工作,王世祥说,他将一如既往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勤勤恳恳,做一名深耕继电保护沃土的“老黄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