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如何构建?看广州增城拖起“最美夕阳红”
2021-04-10 20:08 羊城晚报•羊城派
打造区级医养融合示范点,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通讯员 增宣

每到午后,增城颐养院就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散步、看报、聊天,享受晚年欢乐时光;新塘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内,社区长者们正坐在活动室里,参加中心开展的舞蹈活动,在“家门口”享受“老有所学”的充实生活;在小楼镇敬老院,失能老人和特困老人也享受着特困供养服务——这里可为老人提供养老、陪护、康复、养生等一站式服务,还配备智慧养老系统设备,让老人住得安全、舒适……

这些是增城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缩影。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养老保障和为老服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也首次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养老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此大背景下,增城区推动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也在加快推进。近年来,增城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通过构建起以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为主体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家政+养老、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等方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打造特色养老模式,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打造区级医养融合示范点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每天有护士定时测量血压,提醒我定时服药,看病和生活都挺方便,感觉自己精神、身体好多了。”谈起入住医养结合的增城颐养院的感受,84岁的曾婆婆连连称道。

曾婆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前隔三岔五就要跑医院。“子女平时都忙着上班,老往医院跑实在太麻烦了,颐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是很多老年人家庭面临的难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要求,增城区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自2019年10月1日起,由增城区中医院正式托管增城颐养院,打造成以中医为依托、以康复为特色、以养老为主业、以护理为根本的“医、康、养、护”四位一体医养深度融合示范点,让颐养院的老年人既能享受到养老服务,也可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免受往返于颐养院和医院的奔波之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目前,增城颐养院已开设有针灸康复门诊、中医经典门诊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住院部,医护人员还依据老年人特殊情况为其提供精准的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促进老年人功能恢复,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增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积极探索打造医养融合示范点外,增城区在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选址上也考虑尽量靠近医院,或选择与医院合作运营,通过在中心设置医务室、护理站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医疗护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加快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近日,记者走进新塘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新塘颐康中心),只见10多名老人家围坐一起,在中心护工的带领下做起了手指操。大家在音乐的带动下拍着手,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不远处,棋牌、阅读等活动区域也有老年人活动的身影。

今年89岁的梁婆婆是新塘镇一名困难长者。去年11月4日,她成为首批入住新塘颐康中心的长者之一。她笑着告诉记者:“在这里,吃住都很满意,环境很干净,护工很专业,每天唱唱歌、做做手工,自己住得舒服,孩子们也很放心。”

新塘颐康中心是新塘镇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也是增城区首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示范点。这个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机构,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引入专业公司运营,可为长者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养老等一站式服务。

去年,《广州市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出台,要求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多元化养老服务。对此,增城区高度重视,在打造区级医养融合示范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养老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

为确保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能够顺利、按时推进,增城区一方面实行一街(镇)一策,允许各镇街结合实际新建或依托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改(扩)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并可选择由政府建设、运营单位建设或旧村改造异地配套建设。另一方面,坚持推行“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多元联动”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和运营主体。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成后将全部推行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更好地为长者提供专业养老服务。

“推进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工作是当前全区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进度,全面提升我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惠及更多长者。”增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13个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均已开工建设,其中建成7个,其余预计今年上半年建成。

探索“1+N”村(社)颐康服务网络
打通基层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去年,增城区在加快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全覆盖的同时,积极谋划在每个村(社区)设置至少1个颐康服务站,作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分支,与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形成“1+N”服务网络,将养老服务全面延伸至村(社区)和老年人家庭。

日前,记者来到增城区新塘镇瑶田村颐康服务站,只见服务站大厅宽敞明亮,楼道干净整洁,日间照护中心、羊城家政服务点、养老顾问服务点、时间银行瑶田分行、长者饭堂、阅览室、书法室、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长者心理咨询室、长者法律援助室、长者学堂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聊天,其乐融融。

作为区里首批建成的颐康服务站之一,瑶田村颐康服务站依托新塘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积极打造新塘镇“养老服务15分钟生活圈”,通过链接羊城家政、护理站、社工站、居家养老平台等资源,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家居清洁、衣被清洗、代购、助医、助药、助浴、陪护等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巡诊、健康管理、居家护理、转诊转介、预防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为医疗机构术后康复期内的老年人提供康复照护服务。

为进一步延伸养老服务,该颐康服务站还利用多功能可视化养老服务智慧平台系统,实时掌握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信息,提供上门及远程视频、呼叫连线等智能、专业、便利、个性化养老服务,为行动不便、失能的居家老人解决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增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设施538个,其中区级颐养院1家、农村敬老院7家、街镇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7家、村(社区)颐康服务站2家等,拥有养老床位6077张,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全覆盖
提供养老家政“一站式服务”

“黎伯,最近有头晕吗,前阵子受伤的右脚好点了吗?”近日,家政服务员黄秀群来到优抚对象黎伯家中,为其提供居家消毒清洁服务。黄秀群带来了消毒粉、抹布、手套、血压表仪器等,利索地开始了打水、擦窗户、清扫布置厨房等工作,一边还叮嘱老人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与羊城家政服务站管理员沟通联系。黎伯对家政员的表现赞不绝口。

去年8月,荔城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正式揭牌,成为增城区首家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示范点)。该服务站整合了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母婴服务等资源,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工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双向合作的转介服务关系,为有需求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提供服务。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增城区利用全市启动实施“南粤家政”羊城行动的契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坚持党建引领、以点带面,全力推动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打造“15分钟优质家政服务圈”。此外,增城区各镇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还根据镇街居民的需求和实际,整合了社区家政、养老、医疗等服务,为居民提供养老家政“一站式服务”。截至去年底,增城区实现羊城家政基层家政服务站全覆盖,累计为1万多人次提供了服务。

推动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居家养老更舒适安全

“这电梯盼了多少年了,终于建好了,我现在感觉特别幸福!”3月20日上午,荔城街兴隆花园小区5栋7楼60多岁的住户单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以前没有电梯,爬楼都要歇两三次,现在出门就能搭电梯了,上楼下楼特别方便!”

在增城,像兴隆花园这样的老旧小区不在少数。这些小区虽然楼层一般只有5、6层,但这个高度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体来说,却是直接影响他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也成为当下养老高度关注的问题。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补齐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短板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历史机遇。根据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增城区持续推进小区坡道、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宜居环境。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加装电梯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共规划审批加装电梯597台(其中成片连片加装电梯规划批复454台),动工建设加装电梯327台,完成加装电梯249台,有效改善了老旧小区住宅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增城区还针对老旧小区出入口有高差位置进行改造,增设无障碍坡道;对室外地面有高差位置进行改造,减少高差;在小区楼梯道内增加栏杆扶手等。目前,全区已实施改造的38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实施改造方案均包含有无障碍设施内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题图 | 视觉中国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