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实习生 黄绮雯 通讯员 梁智强
“后浪起珠江,文学新力量。”2021年《广州文艺》推出新开设的栏目“后浪起珠江”。
该栏目以新锐作家为推介对象,每期头条刊登3-8万字的小说新作,配发名家短评,为青年作家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据悉,该栏目成立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青年作家踊跃来稿,他们的创作有何特点?4月9日,由广州市文艺报刊社主办的“珠江文学论坛”第2期——“后浪起珠江 文学新力量”作品研讨活动在广州市文艺报刊社会议室举办。
广州市文联一级调研员陈启银、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鸿,以及青年作家王威廉、李德南、杨丹丹、冯娜、林培源、唐诗人,“后浪起珠江”作者、青年作家路魆参加活动。
文学“后浪”未来可期
《广州文艺》编辑部主任陈崇正告诉记者,该栏目已刊发梁宝星、西维、路魆、邓安庆、宗城等青年作家的新作,这次会议主要就是点评这批已刊发的作品。
王威廉点评宗城的小说《玩笑》时指出,“文学后浪”值得期待,“这篇文章是对今日文学能量的夸张,也是对写作与生活的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根植于现代文学的传统深处,因而让人深思文学及其所表征的心灵世界在今日究竟意味着什么”。
梁宝星的《海边的西西弗》将故事时间设定在未来,设定在一个人类因不可知的因素而陷入困境的时刻,那也是人类文明受到极大挑战的时刻。“随着写作实践的进一步展开和思考的日渐深化,梁宝星作为一个青年作家的形象也将日益鲜明。”李德南说。
杨丹丹认为,西维的小说《多马林的一天又一天》带给我们强烈的审美冲击力,让我们有限的阅读经验变得更加羞愧和尴尬。小说不再专注于讲故事,而是凭借跳跃、迂回、悬停的个体记忆为南方小镇“多马林”招魂,幻画出冷湿、松软、甜腻、温润、庸常的“多马林”魂魄,并将其包裹上一层薄薄的诗意。
邓安庆的《清水》讲述了两位少年的成长故事。冯娜认为,在小说中出现一组组具有对照性的主体:单调、沉闷的校园和开阔、自由的后山;循规蹈矩的常书卿和特立独行的张清宇;具有烟火气息的家庭生活和冷清、孤苦的内心世界。“小说题为《清水》,也许正是作者的寄望,希望在混沌、冲突之后归于清澈和平静。”“
路魆的《暗子图谱》充满了互文、戏仿、拼贴和解构,不管是叙事还是语言,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辨识度,是一部具有鲜明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林培源表示,路魆通过对山魈、鹿岛、镜庄、圆形剧场的虚构,创造了一个绚烂的幻想世界和小说时空体。“它集故事性、文学性和批判性于一身,彰显出作者对‘父权制’、对家庭道德伦理的思考。”
吹响文学集结号
唐诗人对五部新人作品进行了总评。他从这些新锐作者们身上看到小说革命正在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过渡,“我们要从小说的一种大的突破性来看待作者的作品而非流量,我期待这群新锐作家能从不同层面突破先锋话语,突破时代。”
在唐诗人看来,这些青年作家致力于革新文学叙事所下的功夫,他们勇气可嘉。至于这些实验之作成功与否,我觉得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后浪”的他们能否搅动起真正的“文学新浪”。
张鸿表示,希望通过该栏目彰显《广州文艺》的文学品牌,孕育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进一步打造文学精品、培养文学新力量,“期待全国的文学‘后浪’从珠江岸边出发,由《广州文艺》这一阵地走向全国,提升知名度,共同吹响文学集结号。”
值得一提的是,苏童、邱华栋、徐则臣、麦家、林白、谢有顺、李浩等文学名家纷纷为“后浪起珠江”栏目题词,对该栏目及“后浪”作家寄予厚望。
陈启银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后浪起珠江”栏目着力打造青年作家方阵,为《广州文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希望接下来有更多的“后浪”作家搭上《广州文艺》的“快车”,树立精品意识、勇攀文学高峰,创作出兼具精神厚度和艺术广度的文学力作。
【名家短评摘录】
李浩(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我们时下的文学的确是平庸化,趋向严肃,统一而呆板,大家在讲述大致相同的故事,告知我们大致相同的道理,使用大致相同而且陈腐的讲述方式。不甘和求变的心态在作家和批评家那里是共同的,在编辑和读者那里也是共同的。
是故,《广州文艺》以重头刊出梁宝星的有特点和新变的这篇,极有差异的《海边的西西弗》,我想这既是对“小说革命”吁求的一个呼应,也是时下文学试图求变的一种呈现。他和他们,应当获得更多的鼓励和尊重。
走走(著名作家):
多马林是可以置换的,比如,上海的一天又一天。然而,这个看似温和顺从的讲述者,这个把一个时代和生活记忆糅合在一起,再用剪影方式呈现的年轻的孩子,最终却和家人一起逃离。
所有之前拂掠过的小镇、身影,以温柔的方式邀请来阅读的每个读者,都被作者留了下来。作者带着这个秘密讲述,知道文本的终点,主人公的“未来不会在这里”。
弋舟(著名作家):
《暗子图谱》这部孤雌生殖或者虚数的文学作品,兑现了某一部分我那阅读的传统诉求——它的句子写得真的是好,路魆也真的是渊博;同时,它还部分地摇撼了我,让我从那种昏昏欲睡的审美惰性中苏醒,依稀看到了,新鲜的美。
徐晨亮(著名文学评论家):
宗城小说里最有价值的发现,却是结构内部的“虫洞”或“飞地”。《玩笑》里那个“吊诡酒馆”便是此类存在,原本生活世界没有交集的穆天与怡婷二人相遇于此。
如何让当下游弋于结构缝隙间与边缘处的青年动能得以汇聚碰撞,当然也是值得继续开掘的题材,不过我自己更感兴趣的,则是宗城笔下五环外的“盖茨比”们,与不同时代文学青年的处境可供互鉴之处。
张莉(著名文学评论家):
如果说“柔软的距离”于当年的邓安庆来说是一种愿景,那么在《清水》中他显然出色地完成了。他贴住他的人物,“用情度之,用理解之”,从而将一种“柔软的距离”恰到好处。
事实上,这部小说使我们与校园内外的每个人共情,——常书卿和他的家庭日常而有烟火气;自我放逐的张清宇如此有趣有意思,张清宇跑长途车的父母则让人同情;当然,我们会想到后山村、马鞍山、仙女湖,想到那里的澄明自在,想到一个少年的朗朗读书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