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图/惠州市自然资源局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4月9日版面图
近日,惠州市惠东县自然资源局发布《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下称“《公示》”),这昭示着,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实施进入倒计时。根据《公示》,该项目将对惠东县考洲洋湿地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计划在超过1000亩海域上种植红树林。
考洲洋地处惠州市惠东县稔平半岛南部,是红海湾向内陆延伸的一个溺谷湾,俯瞰之下,宛若一颗嵌入稔平半岛南部的“蓝色心脏”。作为惠州面积最大的湿地,考洲洋享有“半岛之心”、惠州“城市之肾”的美誉。这里曾是粤东地区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海湾景观怡人,生物资源丰富。
遗憾的是,过去数十年间,考洲洋周边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多年来,考洲洋生态修复逐渐成为惠州市一大民心工程。随着各项生态修复建设工程顺利推进,这片海湾逐渐走出那段暗淡的历史,迎来了回归的鹭鸟,成为鹭鸟翩跹、游人如织的生态宝地。
考洲洋畔鹭鸟翩跹
生态禀赋优越,考洲洋被誉“半岛之心”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惠东县铁涌镇的考洲洋红树林湿地公园。一眼望去,考洲洋粼粼的海面上碧波微漾,远山淡影之间,大片红树林在春日的暖阳下绿意盎然;走上蜿蜒曲折的木栈道,徐徐的微风吹皱了平静海面,不时看到鹭鸟在玛瑙绿水面上盘旋轻飞,如翩跹起舞的“白色精灵”。
很难想象,这片浪漫迷人的海湾曾一度发黑发臭,几乎成了“一潭死水”。
俯瞰考洲洋,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叫人惊叹:吉隆、黄埠和铁涌三镇环绕,呈现了稔平半岛“海中有岛”(稔平半岛),“岛中有洋”(考洲洋),“洋中有岛”(盐洲岛)的特殊地理环境。据介绍,历史上稔平半岛河道纵横,来自周边三镇的大部分河流奔涌而来汇入考洲洋,带来大量淡水,并与来自红海湾的海水交汇相融。考洲洋被誉为稔平半岛之“心”,潮起潮落,恰如“蓝色心脏”的生态律动。
考洲洋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还拥有丰富的海岛、滩涂资源。记者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获悉,考洲洋海域范围内海岛资源丰富,有盐洲、龙船洲、老鼠洲、罂瑶公洲4个岛,岛内自然景观变化多样,曲折的礁石怪石嶙峋,沙滩绵延沙质细腻;滩涂分布广泛,资源丰富,面积约2.06万亩,滩涂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高。
更关键的是,考洲洋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历史上盛产近江牡蛎、泥蚶、锯缘青蟹和基围虾等水产。其中在考洲洋养殖的赤岸蚝因体大肥美,驰名粤港澳。此外,作为历史上粤东地区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考洲洋曾经坐拥丰富红树林生态资源,更是全球候鸟迁徙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鹭鸟天堂”。
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宝地,在漫长的历史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然而,过去数十年间,人们面对考洲洋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难题,并没有科学合理地寻求破解之道。
海域环境一度恶化,曾历“生态之憾”
“早些年,考洲洋的水产养殖面积一度接近3万亩,占到了考洲洋面积的六成以上。”铁涌镇赤岸村村民方云(化名)回忆到,受人工围垦养殖、水体垃圾污染等因素影响,考洲洋海域开始发黑发臭。
“不要说养殖海产谋生了,当时就连最基本的居住环境都受到影响。”村民方云表示。
据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因缺乏对考洲洋科学统一管理和水域生态环境全面了解,并受当地居民“门前海、祖宗海”和“谁占有、谁拥有”的思想观念影响,考洲洋红树林被大面积砍伐,水域长期被“无度、无序、无偿”开发。加之黄埠、吉隆等鞋业发展重镇的工业及生活的陆源污水无节制倾入,考洲洋水域环境不断恶化,洋滨海湿地持续减少,红树林严重退化甚至消失,生物资源锐减。
久而久之,“蓝色心脏”逐渐失去了曾经蓬勃的生命律动。
考洲洋海岸带分布着人工种植的红树林
红树林生态是考洲洋生态环境恶化的“风向标”。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在一份关于惠东县红树林资源的调研报告总结称,威胁考洲洋红树林资源的主要因素有人工围垦养殖、滨海城镇旅游开发、生物入侵、水体垃圾污染等。
多年来,考洲洋周边的居民逐渐意识到考洲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不同渠道向政府表达了整治考洲洋海域,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强烈愿望。
“不能再让一滴废水流进考洲洋!” 2013年,考洲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拉开序幕。随着《惠东县考洲洋地区发展概念规划》出台,“半岛之心,健康港湾”的修复发展蓝图呼之欲出。不久后的2014年4月,惠东县启动考洲洋养殖与捕捞设施清理整治工作,考洲洋海域范围内所有养殖与捕捞设施被彻底清理拆除;同年,考洲洋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开展包括截污、清理非法养殖、控制合法规模、生态修复、改造升级、规范管理等六方面的综合整治工作。
2015年11月底,铁涌镇赤岸村党支部书记方容祥在考洲洋海域上看到成群的水鸭,这让他备感意外,因为水鸭对生态环境、水质条件较为挑剔,考洲洋已经多年没有发现水鸭活动。
他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下了这一刻,并由衷地感慨,考洲洋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
大手笔整治,考洲洋“复活”未来可期
整治修复并不是终点,在惠州对考洲洋的规划蓝图中,描绘出了人们对这片迷人海湾的发展憧憬。事实上,作为广东的海洋大市,考洲洋海域的生态修复已成为广东省“美丽海湾”建设中的一部分。
如何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考洲洋先天自然资源优势?2015年,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据介绍,该项目投资9539.93万元,分三年在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堆填整治滩涂3000亩,其中红树种植区2000亩、种植红树800万株;还修建了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站、景观栈道、生态观光及科普长廊等设施。
如今,位于考洲洋西北海岸带好招楼湿地公园鹭鸟翩跹、游人如织,已成为集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与科研检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及湿地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宝地”。这也折射出随着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考洲洋的整体生态面貌翻开了全新的主题篇章,并为周边百姓带来了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获悉,截至去年年底,通过修复和保护考洲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效净化考洲洋海水水质,考洲洋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标率超过85%;生机盎然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大大丰富了考洲洋的海洋生物资源和鸟类资源,也孕育了生态旅游观光和动植物资源适度开发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考洲洋整体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大大提高,同时带动当地生态农业、旅游业、餐饮业、房地产等产业发展,促进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单一传统水产养殖向生态效益型养殖、体验式休闲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等多元化发展。
今年年初,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推进提上日程——项目计划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投资5036.59万元,开展长达3年的重点海湾整治。记者获悉,项目将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对考洲洋湿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海岸生态化改造等工程,全面提升该重点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和海岸立体生态防护功能。
根据上述《公示》,此次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种植红树林约1000亩;鸟类栖息地营造工程种植红树林约100亩,构建鸟类生境岛面积约30亩。据介绍,项目的实施对保护考洲区域内海洋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发掘生态旅游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让人欣慰的是,如今考洲洋海岸带,守护生态、爱护海洋蔚为风尚,当地百姓在经历了“生态之憾”后,更加珍惜失而复得的美丽海湾。
考洲洋“洋中有岛”,盐洲岛风光秀丽
【文脉漫谈】漫步考州洋畔:赤岸渔村蚝景美,溪美古村民风淳
文/林丽华
清晨,骄阳似火,考洲洋的那海、那洋、那满是贝壳的沙滩,灸热烤人。这是惠东海滩的七月天,热辣辣的太阳罩着烘着人们,铁涌赤岸村的浅海细浪,在太阳底下闪着灸人的光芒。
考洲洋也称内洋,在惠东县南部。站在港口大星山顶往下望,两个美丽的半月形双月湾“镶”在海中央。左湾东岸属大亚湾,右湾西岸属红海湾。
东岸的半月湾,风生浪涌,热情奔放;西岸的半月湾,波澜不惊,静谧如湖。两湾相邻的中间是港口镇陆地,呈现“一地分两湾”的壮丽自然景态。红海湾、大亚湾靠的那么近却是各流各的海流,互不干扰。
红海湾那边就是考洲洋,有狭长的盐港连通外海,29平方公里面积围绕吉隆、铁涌、盐洲、黄埠等四镇。
凌晨,在赤岸村海岸沙滩上,赶早的蚝民们紧张而繁忙地劳作着,农用车的马达声、汽车喇叭声以及岸边捡海的人们、装卸工们的讲话声混成一片。
每辆大货车都装载着黑黝黝的幼蚝,男女蚝民们排着接“龙”队伍正在小心又紧张地卸货,远处几辆面包车也在繁忙地送早餐。
乘着小船沿着吊蚝鰛滑游、沿着蚝区转,可以看到幼蚝壳被串成一串串,吊在蚝架上泡在海水里,幼小的蚝体在蚝壳保护下,安静地“猫”在水里悄悄地生长,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吊养蚝场的宏观场面,一眼望去,看不到蚝鰛的最边沿——闻名遐迩的铁涌赤岸蚝就是这样放养的。
据说,铁涌养蚝发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海丰人捕捞路过此地,发现这里是养蚝的理想之地,便到这里经营养蚝营生,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学到了养蚝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收蚝的季节,外地游客、本地吃客纷纷登“岸”来到惠东“豪(蚝)吃”。蚝别名牡蛎,所有食物中它含锌最丰富。
惠东人吃蚝,新鲜蚝可以清煮、加佐料蒸、可以烤着吃、蚝煲炖着吃。现场,有大胆的人竟然从蚝民手里接过刚撬开的鲜蚝就往嘴里送,连说新鲜,味道极佳。
考洲洋岸有吉隆河等九条小河分流入洋,赤岸养蚝的地方地处考洲洋出口处,水中微生物多,水质肥沃,洋面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区内水质稳定污染小、咸淡混交,是蚝类的 “蓝色牧场”和“天然乐园”,是养蚝的极佳场所,所以这里养殖的蚝寿命长,个体肥嫩,味道鲜甜,爽口无渣。
火红的养蚝业激发了村里以蚝为主打菜的农庄发展,目前当地已建有蚝庄不下二十家,许多村民通过养蚝逐渐过上了好日子,纷纷建起了“豪(蚝)宅”,开上了“豪(蚝)车”。
除了赤岸蚝场,附近油麻地的鱼塭、好招楼的红树林,溪美村古村落都值得一看。
溪美古村,现在不但是广东省古村落,还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古村落里面有古庙、古对联、古牌匾,古井、古树、古桥,还有供人祭拜的祠堂,祠堂里面有供人祭拜的神龛。
溪美村人都特别的敬神。考洲洋一带有句俗语:“不怕溪美人,就怕溪美神”,意思是说溪美村的“神”很多。
进入溪美村,神无处不在,有“水涝神”(水仙爷、水仙王)的伯公神。其中有伯公、伯婆座像,贴有一幅专门对联为“伯公”而作:“公公公十分公道;婆婆婆一片婆心”。溪美村的“伯公”神到处可见,树头伯公、石头伯公、井头伯公。伯公,也称“土地爷”、“地主爷”、“福德爷”等,是管理土地的神祇。所以,伯公是民间最为接近老百姓的基本神灵,也是民间极有权威的神灵之一。
祠堂的神龛、庙宇,老村老宅的街头巷尾井边土地等等处处有“神”,从主神一直排下来,连床底下也有床头阿婆神,这是保佑小孩长大的神。“树头伯公”更为简单,只是在树的根部置一块石头或砖头,再在前面放一个香炉就是树头伯公神。
溪美村民心中的“神”有很多关于“神”的故事,古村的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要举行祭拜传说中庇佑百姓的二王爷。
全村及外村人都来参与这个活动,活动现场人头涌涌。村民拜神时,他们虔心合掌默默祷告:三方贵人,大吉大利;四季兴隆,五子连灯;六马扶持,七星伴月……满嘴尽是吉言好话,估计神仙听了也会乐坏。
在溪美村北边有一建于清代的方氏宗祠,方氏宗祠大门上有一幅西湖古壁画,画的是二百多年前的惠州西湖彩图,体现了前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据专家论定,这是最早的惠州西湖壁画图,也是已知最早的惠州西湖彩图。当地村民说,这幅画是当地有钱人方立常请人画上去的。建房之时在大门上画西湖,不难看出他的文化视野在当时就十分宽广时尚。
走过好招楼村的红树林、见过油麻地的鱼塭、看过溪美村的古村落……无论到哪个地方,人们都不由得感叹考洲洋岸边的美丽、感叹此地村民的淳朴善良。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