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话剧自编自演、课堂设在乡村美景前……广东高校思政教育玩出新花样
2021-04-02 16:5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东各高校不断创新改革思政课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李冰娜

近日,广东各高校不断创新改革思政课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红色教育入人心,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记者发现,有高校引进专业师资力量,结合专业学科进行党史教育;有高校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思政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还有高校以舞台剧、图书展等形式丰富党史教育学习途径,善用“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打破常规:思政课“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来到思政广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中医学铁涛班的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接地气的思政第一课。新建成的思政广场由“党徽、党旗和党章”、“红色印迹”和“警示标语”组成,其中开辟了专栏分别介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一大至十九大”的主要内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强大的发展历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思政第一课 图/陈亮

据张建华介绍,思政广场为学校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综合思政、党建活动和党员实践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和生动课堂,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思政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思政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广场的红色正能量传递出去,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出课室到广场来打卡、学习。”张建华说。

记者留意到,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思政第一课也走出了四方教室,开在了增城区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小楼镇邓山村。在焕然一新的乡村风景前,该校校长庞永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2020级美术学专业的同学现场授课。庞永师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与战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思政第一课在小楼镇邓山村进行 图/学校提供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第四期“外语党课”则请来了“外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色文化对外译介研究所所长、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唐艳芳。他从话语概念切入,围绕个人英译实践,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了党史文献和红色文化英译过程中话语转换的意义、问题和方法。

“本次课的创新之处在于不灌输、只启发,勉励新时代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唐艳芳表示,自己没有作先入为主的引导,而是用大量的事实,让学生自己了解、推理和判断并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满堂灌的模式,让党课学习入脑入心、终身受用。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第四期“外语党课” 图/陈亮

创新途径:“浪漫”舞台剧、主题图书展轮番上阵

“就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婚礼的礼炮吧!”3月29日晚,豪迈的革命誓言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久久回荡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话剧演出现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校用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为青年师生提供丰厚精神滋养,多措并举开展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团日)、“党史故事汇”等活动。

以该校办学源头之一——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校友、革命英雄周文雍为创作原型,学生自编自演了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用表演艺术的形式将百年前的特殊婚礼“浪漫”呈现,教育引导了广大师生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

华工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公演 图/学校提供

在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同样根据广东革命故事“刑场上的婚礼”,自制了一场有历史、有特色、有故事、有温度的党史舞台剧——《关于“爱”》,演绎处于不同时代的青年穿越时空进行的一场关于“爱”的对话。为推进党史舞台剧进课堂,学生们将舞台剧录制成视频,通过“学习通”“爱课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雨课堂”等平台集体观看。

此外,广州中医药大学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图书展和诵读红色经典系列活动。据馆长张正介绍,本次共展出有关党史、革命史、党建、政治修养、国情读本、人物传记等多个主题的馆藏图书约500册,目前还在陆续购入相关主题新书,不断丰富书展种类及数量,书展将持续到年底。

位于图书馆的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内还举行了建党100周年主题读书会的首场活动,同学们深情朗诵《共产党宣言》选段和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和南湖红船的故事。“我们通过推介红色书籍、诵读红色经典、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党史书评等形式,灵活生动、声情并茂地学习党的历史,继承党的精神,坚定信仰信念。”张正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