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清远百年适耕园,见证“洲心经验”探索
2021-04-02 09: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当年,洲心公社率先试行“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责任制,是广东省农村进行的重大变革和有益探索

在清远市清城区洲心街洲心社区一片民房中,藏着一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适耕园。适耕园是中西混合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上世纪60年代,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到清远调研实行产量责任制的“洲心经验”时,就入住这里。

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委领导到洲心调研蹲点时入住的适耕园现状

当年,洲心公社率先试行“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责任制,是广东省农村进行的重大变革和有益探索。 一甲子过去,“洲心经验”根植下的改革探索精神也一直在延续。

往昔峥嵘
率先实行产量责任制探索发展新路

20世纪60年代初,清远县洲心公社与许多地方一样,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清远市史志办公室党史科科长莫祖扬告诉记者,当时人们形象地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县委排工,公社派工,大队督工,小队管工,社员磨洋工,万家灯火,无人开工”。

由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活质量始终上不去,农业生产走下坡路,作为重要粮产区的洲心竟然出现粮食短缺的困境。

洲心公社党委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对农业生产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率先试行“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责任制(简称产量责任制或“超产奖励”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962年到1965年,洲心公社实现粮食生产大发展,1965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増加2642万斤,平均每年增长17%。

莫祖扬告诉记者,洲心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步,将耕地逐块定产,同时把完成每个时段农活所需的工分和肥料评定到田。第二步,按劳动力固定责任地段,确定耕地的产量和工分后,再确定每个劳动力应担负的责任田、责任地的数量。第三步,评比检查。

每个时段的农活完成之后,生产队进行检查验收,对按质按量完成农活的记上所定工分,没达到要求的则扣除一定的工分。第四步,超产奖励。收获时由生产队统一过秤登记,定产部分全部归生产队,超产部分奖励给责任人,不超产的则没有奖。一般是只奖不罚。

洲心产量责任制的探索实践,引起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和其他省委领导的重视,他们亲自到洲心蹲点调研,召开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对洲心公社试行大田作物联系产量、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进行深入了解和总结。

1962年7月27日,中共广东省委印发《介绍清远县洲心公社实行产量责任制——批转省委工作组的一个调查材料》,正式在广东省内推广洲心的做法和经验。

同时,中共广东省委还将洲心实行产量责任制的情况上报中南局和中央,希望推向全国。不过,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洲心经验”未能向全国介绍与推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产量责任制在广东也被迫停止试验。

实践证明,“洲心经验”对发展农业生产行之有效。莫祖扬告诉记者,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参照“洲心经验”制订了农村牧区发展农牧业的具体政策,推行后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恢复与发展;四川省从1975年开始,参照“洲心经验”制订了农村农业政策,推行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蹲点见闻
“历史见证者”依古建筑保护要求养护

在清远市清城区洲心街道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穿过洲心开心幼儿园的大门,就看到幼儿园正前方一栋青砖砌的二层小楼,历史感扑面而来。来到建筑正面,门前的小庭院绿树成荫。再走近一点,就看到建筑门额石上刻有“适耕园”阴文大字。

市民在适耕园二楼看小展览

适耕园整个建筑呈凹字形,前面两侧呈半六角形,左前部为凉台,有四条圆柱直上二楼顶承载砖拱门,凉台与门廊相通。坐北朝南的适耕园,样式整体为中西混合式,一楼还保留有广式趟栊门,内部装修风格则为现代风格。

据洲心街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适耕园建于1930年,为当地居民黄拔才所建,面阔三间14.2米,纵深一进13.5米,占地面积190平方米,是清远市清城区保存最完好的中西混合式民居建筑。据了解,该园建成后早期为私人民居,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当地政府办公场所。落实侨房政策后,此园为旅居海外的黄氏后人的私人民居。

2010年8月,适耕园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清远市十大新发现文物”,之后又成为清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适耕园大门口的墙上,就有一块“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牌子,落款时间为“2011年11月17日”。

在适耕园一楼进门处,记者看到清城区博物馆专门制定的“适耕园保护和管理制度”,要求文物单位责任人按照古建筑保护的要求进行日常养护、维修。据悉,适耕园虽然属于私人民居,但洲心街道近年来一直持续协助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莫祖扬告诉记者,当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和其他省委领导到洲心蹲点调研产量责任制时,基本上是住在适耕园这里。可见,适耕园不仅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研究价值的楼房,还见证着影响深远的“洲心经验”诞生。

在适耕园二楼大厅,记者看到,这里被辟为一个小展厅,用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介绍有关适耕园、洲心经验、清远经验的历史。据了解,近年来,清远当地积极挖掘整理“洲心经验”的有关历史资料,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与有关单位合作编辑了《洲心经验史录》一书。

事实上,洲心公社对产量责任制的尝试,就像陶铸指出的,是“把私人积极性和集体积极性高度结合”的好办法。这项广东省农村进行的重大变革和有益探索,为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包产到户”提供了借鉴,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对话“守护者”
根植下的改革探索精神一直在延续

羊城晚报·羊城派:就您看来,“洲心经验”为什么能取得好成效?

莫祖扬:现在来看,产量责任制的做法也许很简单,但在上世纪60年代,绝对是大胆创新,是广东农民群众的一大创造,彰显了清远乃至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

当时,实行产量责任制后,将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的做法延伸到每家每户,就是这点与众不同的创新和改变,从而做到了生产效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只要超产就有奖励。

这样,不但兼顾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较好地兼顾了社员的个人利益,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所以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羊城晚报·羊城派“洲心经验”有什么样的影响?

莫祖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洲心在总结“产量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五定一奖”(定劳力、定地段、定产量、定工分、定成本,联系产量,超产奖励),成为粤北乃至广东农村改革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初期,清远县把洲心“超产奖励”的做法运用到工业生产和管理中去,率先在县级国营工业企业中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清远经验”。另外,我认为“产量责任制”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内在的联系,“产量责任制”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形态。

羊城晚报·羊城派清远曾经编著《洲心经验史录》一书,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莫祖扬:考虑到“洲心经验”对清远乃至广东的影响深远,根据史志工作规划和现实的需要,2014年清远市史志办公室与省委党史研究室、清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辑了《洲心经验史录》一书,并于2015年初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前,清远正积极承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改革试验工作,探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洲心经验”根植下的改革探索精神仍然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这种改革探索精神一直传承下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总策划 |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 孙璇
执行统筹 | 林洁 马汉青 胡军
文、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