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哲
通讯员 段园晖 陈惠瑶 陈丽婵 李杏松
68岁的郭家豪看上只有50多岁,步伐矫健,说话中气十足,没人能想到这个看上去气度不凡、满脸笑容的人曾是一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日前,郭家豪与女儿、女婿一起抬着一块写着“亲如一家”的大匾来到医院,送到了正在等待他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医院”)领导和十多位曾经救治他的医护人员代表面前。
郭家豪曾是一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全国最危重的使用ECMO的患者之一。疫情期间,他入院治疗127天,其中在ICU入院98天,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63天,被CRRT(床边肾治疗,即人工肾)治疗73天,被ECMO(人工肺)抢救28天,且中间接受了换膜治疗。
据担任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分区组长的ICU主任周立新介绍,全国使用ECMO抢救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约100多例,只有小部分能抢救成功,而像郭家豪这样如此危重的老年患者,又有慢性肺病和陈旧结核病史,能抢救回来极为难得。
坐邮轮旅游感染新冠
“没有国家的爱,没有党的爱,没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我今天没有机会坐在这里了。”回忆曾经的患病经历,郭家豪几次站起来向坐在对面和两边的院领导和医务人员敬礼。
郭家豪是顺德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2020年初外出坐邮轮旅游,但在游轮上感染新冠肺炎。2月5日,郭家豪被送到了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由于病情急剧加重,被诊断为重症(危重型)新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很快转入广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接着转入ICU抢救。
在ICU,医护人员先后应用高流量呼吸治疗、无创呼吸、俯卧位通气、有创通气等序贯氧疗,但仍无法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从医三十多年,这是我最艰难的一次救治任务,尽管过程曲折,困难重重,但上至国家,下至科室,众人力量汇聚,拧成了一股绳。”周立新回忆,抢救过程中,钟南山院士多次电话指挥抢救,宋尔卫院士、广东省新冠防治专家组组长覃铁和、重症组长黎毅敏多次亲自到病房指挥抢救。医院领导几乎每天都指示、指挥抢救,关注病人的情况。
尽管从上到下的数十位院士、专家、学者、医护人员不断制定方案,日夜守护,全力救治,但是郭家豪的病情还是没有得到好转。
危急时刻,医护人员使出了他们对抗病魔的终极武器——ECMO。
阻挡死神的最后一道防线
ECMO(体外膜肺氧合),被称为“人工肺”,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在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人工肺”被认为是阻挡死神的最后一道防线。ECMO体外膜肺由于成本高昂,技术要求高,要在临床上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展开多次会诊,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此前,周立新带领的以“重症呼吸与呼吸治疗亚专科”为基础的新冠特医特护团队为改善患者氧合情况,先是由医生黎昌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实施机械通气、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支气管镜吸痰、俯卧位通气等策略,效果不理想,并多次连线省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治疗方法,包括医生邵劲松在省专家指导下进行CRRT积极实施三级液体精细管理治疗下患者的病情仍未能逆转,并进一步进展恶化。此时有专家提出进行肺移植,但很快省内传来移植探索治疗失败的消息,大家心情沉重,关键时刻周立新鼓励特医特护团队坚定信心、群策群力,结合科室既往经验、着重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后遗症角度勇敢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救治之路。
尽管使用出ECMO这一终极武器,但患者的基础状况不太好,加上穿着防护服操作更是不便,使用ECMO存在巨大的挑战。在市一医院领导及重症医学科管理层的指导下,相关专家们展开讨论,拟定最佳方案,集结 ECMO精英队员,电话通知手术室、B超室、血管外科等团队。短短的30min,一支以重症医学科团队为主导的多学科ECMO团队已备物齐全,等候施令。
2020年2月28日,科室终于为郭家豪用上了ECMO。此时,科室有两位新冠病人上了ECMO,特医组组长温伟标作为第一批入组的医生,已经坚守在一线一个多月了,本来是要轮换的,但两台运行的ECMO,同时又是ECMO医疗小组组长的他身兼重任更是没法离开,日以继夜守卫着病人的安危。自从两台ECMO运行后,他从没好好休息过一天,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有事没事,多点看看病人”。
他们日夜守着希望
为郭家豪使用ECMO后,医院的特护们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24小时在床边守候,观察着病人的点滴变化。他们戴着雾气蒙蒙的眼罩观察护理细节非常困难,平时1分钟可以做完的事情却要花上几十分钟。他们将所有问题观察入微,每天通过约4000至6000个的观察及检验大数据分析,前瞻性发现病人潜在或存在问题,运用循证方法,解决每个细节问题。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市一医院医护人员创新开展了眼罩防雾处理、中药贴敷联合腹部B超排气治疗改善胃肠功能等15项护理项目。同样,病人在疾病及住院环境双重压力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护士们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在无数的日夜握住病人的手,安抚及鼓励病人,想法设法取得家属与病人的沟通,后期在床边与病人的下棋、打扑克等互动活动,用陪伴方式减少病人的焦虑。
ECMO刚开始运转的时候,病人循环还没稳定,突然就出现流量往下掉,紧跟着,病人的氧也蹭蹭蹭地往下掉,情况非常危险,随时会出现心跳骤停,经过危机训练的护士们意识到可能是病人的容量问题,马上调整ECMO转速,快速补液,抬高双下肢,病人很快转危为安。
事后,参与救治的特护组组长陈惠瑶心有余悸地说:“这次ECMO经历绝对是我做护士18年来经历最深刻的一次,我自认为自己都够老练淡定,但在那种境况下,外面的援兵又没法及时赶到,真的是心都快跳到嗓子眼,那绝对是玩速度,玩心跳啊”。
郭家豪应用ECMO膜肺多天,出现血栓,膜肺功能下降,经省内各大专家会诊,一致同意换膜处理,改善患者的氧合及凝血因子下降等状况。但患者的肺部功能极差,氧合功能完全要靠ECMO支撑,换膜意味着要暂停ECMO运行,患者会面临严重缺氧,甚至是心跳骤停的风险。一分钟?几十秒,十几秒,还是几秒?患者的生命安全完全取决于医护人员换膜的速度。
6秒生死时速
2020年3月6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负压房里,仪器报警声、医护间互相合作交流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场为病人更换ECMO系统的生死竞速正在展开。
此前,为了争分抢秒,力争将时间缩到最短,ICU全科已反复推敲 做足了功课。 评估出血风险、准备静脉通路、备血、检查机器设备性能、连接管道进行预充,大大小小几十道程序、70多种器材,抢救车、除颤仪、抢救用药都得提前准备好。
以周立新为首的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更是提前反复进行换膜的排练预演,共组建3个操作小组和1个急救小组,每名医生配置一名护士,他们在模拟机器上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配合演练,从最初的1分钟时长,精炼至10秒,同时采用预案堵住任何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
全部准备就绪正式换膜开始。ECMO套件预充完毕,整机进入病房,消毒,铺巾,准备就绪,再次确认,应急救护组人员待命。
“6秒!病人生命体征稳定!”“ECMO运行正常”。在短短的6秒之内,六位医护间紧密的协同合作,换膜成功。
“那是人间最美的声音”
要抢救一名濒危的病人,除了技术上的攻坚克难,病人的求生意念也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鼓舞郭家豪,抢救治疗团队专门录下语音,放在豪叔床头每天循环播放 每时每刻,一点一滴地对他注入信心,激发他强烈的求生斗志:“请放心,每天有二十多位专家守着您,看着您,关注着您,每刻的病情变化都能得到非常及时的处理,我们有信心能救好您,您对自己也要有信心,一定能好起来的,要加油……”
“最困难的时候,我能微弱地听到声音,能感受到它的力量。那是救命的声音,那真是人间最美的声音!我感觉那声音象一根伸过来的稻草,我紧紧抓住它往上爬,爬一点算一点,不要滑下去!”郭家豪说。
如今,出院康复快一年的郭家豪在顺德家中平静地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重病时他瘦骨嶙峋,体重只有47.5公斤,现在他又恢复到了近65公斤,能写字,能骑自行车,想做的事基本能做。
郭家豪说,当初,他被送进医院,与家人隔离开,进入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内心确实非常孤独,非常无助,非常绝望,现在终于挺过了这一关。“我这心里,想的就是永远感恩医生护士,感恩医院,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郭家豪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