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徐振天
实习生 金瑜 刘灏文 通讯员 成广聚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实习生 单宇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梁怿韬
所有吃剩的东西都是厨余垃圾?如何减轻极易脏臭的厨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如何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助力广州“城市小菜园”工作?
3月27日,十多名广州市民通过羊城晚报与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走进天河商圈重要综合商业体太古汇,体验一趟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之旅。
吃剩的都是厨余垃圾?参团市民边品美食边学分类
美食是广州的城市标记。3月27日的体验,由美食开始。在太古汇3楼的新元素餐厅,参团市民品尝到融合中西风格的各类美食。用餐完毕,工作人员向市民分发蓝色可回收物、绿色厨余垃圾、灰色其他垃圾、红色有害垃圾四款垃圾袋,请市民将餐后垃圾分类投放。
记者现场所见,一顿午饭让市民的餐桌产生了以鸡骨头、贝壳为主的餐饮垃圾,但大家对这些餐饮垃圾是否都是厨余垃圾提出疑问;也有一些市民对内部裹着茶渣、外部包着纸的茶包属于什么垃圾产生疑惑,市民一边分类投放,一边相互讨论。
“广州通过便捷的手段,告诉大家垃圾的具体分类。”现场工作人员拿出手机,向大家介绍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参与研发的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羊城通”。通过查询,市民发现鸡骨等小骨头为厨余垃圾,一些未切碎的大骨头则是其他垃圾;虾壳、蟹壳等软水产壳是厨余垃圾,贝类水产的硬壳是其他垃圾;茶包整体可视为其他垃圾,但里面的茶渣可以破袋归入厨余垃圾。
“原来可以这么方便了解垃圾的具体分类。”一顿午饭,不少市民掌握了在广州便捷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
前瞻性预处理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从“地下”启航
分好类的垃圾会去什么地方?用餐完毕并将垃圾分好类的参团市民,被引导到太古汇负4层中央环卫房,太古汇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都要在这里预处理后与环卫部门对接。
“厨余垃圾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臭味,我们在预处理时已考虑到如何减少扰民。”太古汇物管负责人杨先生带参团市民来到环卫房厨余垃圾处理区的冷库,经分类收集而来的厨余垃圾,不少会放到冷库暂存,因而减缓了脏臭扰民。
“我们每天大约产出30多桶厨余垃圾,目前大部分还是要靠环卫部门外运处理。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也在探索能不能就地处理。”杨先生把参团市民带到一台厨余垃圾处理机旁说。据悉,该处理机2016年起在此设置,具备将1吨厨余垃圾制成300公斤有机肥的能力,让部分厨余垃圾实现就地减量。
“除了厨余垃圾,我们在其他类别的垃圾上也设法减量或压缩体积。”在中央环卫房,记者看到具备压缩其他垃圾体积能力的垃圾储存机;在可回收物处理区,商场清洁工人将收集到的一次性纸和塑料制品洗净打包以便环保回收。
“真没想到太古汇的地下有个垃圾处理设施。”一轮参观下来,市民大开眼界。
综合商业体的楼顶 因垃圾分类而常绿
负4层的预处理,并不是生活垃圾的“终点站”,由厨余垃圾制成的有机肥,被运回太古汇3楼的楼顶范围,参团市民发现,太古汇3楼楼顶藏着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小菜园。
“2018年起,我们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的指导下,邀请商户和商场会员参与种菜。”物管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这一做法让太古汇厨余垃圾处理机产出的有机肥有了最终出路。透过智能管理设备,菜园温湿度等数据可即时监测,管理设备还能因此自动判断洒水和施肥的时机,让传统的农耕种植多了科技含量。
菜园蔬菜的种植期一般一个月,到了收成的时候,太古汇还邀请厨师、花艺师等工匠到场,向商户和商场会员介绍生鲜蔬果的吃法和花束裁插技艺。通过菜园,太古汇向商户和商场会员传播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生态循环等理念。
“大家前端分类的努力,让后端的菜园更美丽。”杨先生介绍,自菜园设置以来,餐厅、商户、市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分类,高纯度的厨余垃圾提升了有机肥的质量。
据悉,广州市城管部门近年来大力推进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建成4座大型集中式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达4680吨/日。目前还有4座集中式处理设施在建,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分散式就地处理设施,让更多分好类的厨余垃圾得到处理。
为了让处理设施告别传统的脏臭印象,“小设施,大师作”的理念已被引入,如太古汇般把压缩转运设施设在地下的思路,日后将运用在广州不少新建、改扩建垃圾压缩站工程中。
一轮体验 大家感受到垃圾原来可以“变废为宝”
一轮体验下来,参团市民领略到太古汇精细化管理生活垃圾的经验,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市民就推进广州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我会在以后的授课中,把太古汇垃圾分类的模式告诉学员。”参与体验团的广州市城市矿产协会副秘书长李丹,平日常被邀请到各基层单位讲解垃圾分类,太古汇的体验团之旅,丰富了她的垃圾分类课堂内容。
“应鼓励更多场所设置这种生活垃圾处理空间。”参与体验团的吴丽珠为广州市黄埔区政协委员,平日常为该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而建言献策,她为太古汇负4层中央环卫房的设计点赞,并希望更多好的经验能够复制推广。
“一轮体验下来,真切感受到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参团者张浩印是一名大学生,他对太古汇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流程感兴趣,他建议大学生群体多参与类似的垃圾分类体验活动,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
“直观感受就是科技在进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参团者肖玥希是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的学生,她觉得这趟体验团之旅收获了不少课堂内难以收获的知识,她回校后会与同学们分享。
据悉,“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将持续举办,更多垃圾分类广州经验将通过体验团向公众介绍。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