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焊接雕塑的古今融合:朱英元个展在广州举行
2021-03-23 19: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朱英元通过对上万个天地人的篆体字符进行组合、建构、焊接,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雄狮文化图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广东是雕塑大省,前有名家大师们塑造出他们的时代和高度,后来者们则在前瞻性、实验性方面奋力开拓,呈现出广东雕塑蓬勃的生机。朱英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日前,由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首展”系列第四回“焊接时光:朱英元焊接雕塑展”在羊城创意产业园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展出。展览展出朱英元近20年创作的一系列焊接雕塑作品,以及其部分人物雕塑、生肖雕塑,以及其精选的书法、素描和速写等。

 
展览现场

“焊接”是现代雕塑的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本次展览的侧重点。在展览现场展出的一组三件唐陵狮子作品中,突显出艺术家的探索路径。唐陵石狮子昂首挺胸,威武霸悍,是大唐盛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雕的典型。

开始阶段,朱英元先对唐陵狮子做形神兼备的还原,接着过渡到用抽象手法进行块面焊接的创作,最后上升到对唐陵狮子进行内涵的挖掘。朱英元通过对上万个天地人的篆体字符进行组合、建构、焊接,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雄狮文化图腾。

3月22日下午,朱英元在展览现场以鲁迅为形象,在二十分钟内完成人像速雕,展现了艺术家的造型基本功与广东雕塑的精神传统。

速雕展示

策展人赵旭虹认为,朱英元焊接雕塑的探索,立足于传统文化,从中国文字之义、书法之势、阴阳之道 、诗词之韵中汲取营养,形成符号、焊接空间、 制造流动感和运动张力,构建冷峻表征下气韵生动、雄浑苍茫的审美特质。

【对话】雕塑要短时间引起观者共鸣

羊城晚报:你曾做过潘鹤教授、吴雅琳教授的助手,你从两位教授身上分别学到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朱英元:我与潘老师相处时间不长,头尾也就三个多月吧,算是机缘巧合,协助老先生放大了大概二点八米高的《丘逢甲》和《自梳女》,不算真正意义的助手,但因做《丘逢甲》像我是首次从一开始搭架上泥巴控制那么高的像,这为我后来逐渐控制更高大的塑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协助潘老师过程中,学到一些控制体积纵深方法。期间听了老先生很多诙谐的故事,老先生的达观也让我有所启发。

当上吴雅琳教授助手于我来说应该是人生寻梦之旅的重要转折,让我视野打开。

刚进吴教授工作室工作学习不久,有幸帮吴教授校对了《风采依旧——记清末潮州大吴乡民间彩塑》论文和参与广州美术学院为应对上级部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雕塑系进行首次系统地文字建档整理,从此“沾染”了一点点书卷气。

在长期的熏陶、琢磨中,吴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自然而然让我受益匪浅,从而在专业领域中能较为得心应手。吴老师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雕塑,所以我创作路径方向自然也是备受影响。

 
艺术家与作品

羊城晚报:为何选用天地人的篆书字体来组成你的焊接雕塑元素?

朱英元:道家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成为了流在我们血液里面的文化基因。道家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应依天地的自然规律行动。因此,我的初衷就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切入,用天、地、人的字符去组合,并在内涵上尽力去挖掘,力图做到简单而不浅薄,让人一下子就会联想到自然之道,从而在短时间引起共鸣。

这是我的一个核心的方向。作品出来,欣赏者觉得很好理解,但又能引起思考,耐人寻味为佳。创作活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欣赏艺术品同样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 篆书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形态,是华夏文明的见证。篆书,天、地、人、就是原汁原味的华夏文化元素,对中国人来说,充满亲近感。

羊城晚报:你认为你的焊接雕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创新之处在哪里?难度在哪里?

朱英元:焊接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地材料成型。跟平时我们做泥稿,然后翻模,经过很多道工序之后,才呈现出一个或铜或石的材料来比较,这个省了不少工序。

我的焊接雕塑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每一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跟一般模制雕塑作品有别。我从2013年开始构思,用激光技术来切割这种细小文字元素,然后再来进行焊接组合创作,也算是一种创新,与时代科学技术并行!

我近几年这些焊接作品,制作上更加有难度,是由里及外一层一层做出来。焊接雕塑成型快,是优点,也是缺点,造型难控。

像我制作这些造型,首先心中要有一个框架,要胸中有竹,根据预计的形态,慢慢从里面加出来,这是在做加法,碰到要调整削减就比较麻烦。必须一直保持较清醒的状态去把控它,慢慢添加。过程中看着造型逐渐的成熟,会生出不少有惊喜,也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