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快评】理性定位义务教育阶段民校新功能
2021-03-23 09: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义务教育阶段还会继续有民办学校,一方面给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另一方面也通过不同办学方式,促进办学竞争

文/熊丙奇

广州市教育局宣布,为进一步规范广州市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从2021学年开始,办学19年的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将从民办转为公办,并更名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东风西路校区。同时,广东广雅中学本部校区复办公办初中。

据此,有媒体称,广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初中变局已经开启,转公、退出、淘汰将是三大趋势。按照这一解读,似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初中今后都将不再存在。

事实上,部分民办学校转公办,是为了更好地理顺办学体制,并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与此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还会继续有民办学校,这部分民办学校一方面给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另一方面也通过不同办学方式,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竞争,促进整体义务教育提高质量。

资料图: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学生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在民办小学、初中就读的学生数,分别占小学在校生数的16.8%和初中在读学生数的12.2%。部分地区的这一比例还更高。

民办比重偏大,或意味着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责任,而由社会力量过多地保障义务教育资源,也一定程度加重了家庭的义务教育支出负担。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办好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履行省级和市级政府统筹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责任。

检查政府履行发展义务教育的职责,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校比重,是一项重要指标。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两种需要治理的情况。

一是有的地方政府为减轻投入责任,“吸引”社会力量举办义务教育,为此给民办学校特殊的招生、办学政策,诸如提前招生、面谈测试招生等,这让民办学校一度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带动整个地区的择校热,加重家长的教育焦虑,不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要求各地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从2020年起,都实行“公”“民”统招、电脑摇号录取政策。

二是有的地方以发展“优质”义务教育为名,搞“假民办”,即由公办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民办学校,这类民办学校是用国有资源办学,按民办方式招生、经营。

而早在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国家就曾要求清理这类办学体制模糊,或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甚至是“校中校”的学校。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对这类民办学校进行调整,就是要让这类民办学校都回归公办。

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办学进行治理、调整时,也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民办学校都应退出,全部由政府举办。

这并非理性的态度。即便政府保障所有义务教育资源,不再需要民办学校起“补充”作用,民办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首先,民办学校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的选择。在我国整体义务教育都已经实现普及之后,民办教育的“补充”功能确实会退化,但是,其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的功能则进一步突出。

从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发展看,基本的义务教育模式是“公办(公立)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私立)”,即由公立学校保障基本的公共教育,而私立学校满足个性化选择。当然,受教育者选择私立学校,不是因为公立和私立存在质量差距,而是办学特色的不同。

其次,以“民办”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竞争,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在不少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是保障“私立”学校的生均拨款,负责教师的大部分薪酬开支的。政府之所以要支持私立学校发展,是因为这可以探索更为多元的办学模式,而现代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化、多元化。

在实行“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政策后,我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将从之前的招生竞争转向办学竞争。这对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是有推动作用的。

另外,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民办学校并非只有社会舆论比较关注的“高端”民办学校,还有部分民办学校,是满足随迁子女的基本入学需求。

统计显示,2015~2019年间,我国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的“就读率”一直在79.5-79.9%之间小幅波动,有20%的随迁子女无法在迁入地顺利进入公办学校。随迁子女都进公办学校读书这是大势所趋,但在没有相应资源保障时,不能因民办学校的退出而导致他们的入学难。

所以,在进入后普及时代后,从履行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以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出发,我国要对当前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问题进行治理,同时也应理性定位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新功能。(作者是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