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蔗+育人:农工商学院实现“一根甘蔗两头甜”
2021-03-12 13: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用职业教育的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将新技术、新人才带进雷州半岛的红土地

文/崔文灿 刘锦鹏
张晓艳 董斌 谢月亮

“要组织一批科技人才,找准薄弱环节,不惜重金在蔗糖相关研究领域实现突破。”据中国政府网报道,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道出蔗糖生产的重要意义。

雷州半岛,广东省蔗糖产业主要集中地,甘蔗种植面积占全省八成。绿浪翻滚的蔗海,榨制而出的蔗糖,是当地“甜蜜的事业”。

甘蔗虽甜,种植过程却充满苦涩和艰辛。亩产不高、蔗价低廉、含糖量低、砍蔗劳动力不足、靠天吃饭曾是当地蔗农面临的困境。然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工商学院”)用职业教育的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将新技术、新人才带进雷州半岛的红土地。

种蔗和育人,这两项看似不相关的活动却在高校和田间神奇交织着。记者采访发现,这所高校有着开拓蔗糖产业的不渝精神,正托举起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希望,肩负起职业教育所承载的时代责任。

农工商学院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园航拍图

种蔗:打造全程机械化甘蔗种植基地

蔗糖生产看似小,但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目前我国甘蔗种植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低,与巴西、印度等蔗糖主产国相比,国内甘蔗种植的土地面积、自然条件、地租和人工成本等存在劣势。

此外,劳动力不足更是阻碍甘蔗种植产业的一大问题——近几年收割季节,难觅砍蔗农,大量甘蔗只能烂在地里。甘蔗亩产收益本就不高,这样一来,无疑更打击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原料生产不足,蔗糖加工受阻……连锁反应波及几十万人的就业和生存。

农工商学院校长杜方敏教授说:“我们五年前开始这方面的探索,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总理的话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心,让我们倍感振奋。”

“当前国内外糖价倒挂,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农工商学院副校长张凯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在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支持下,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广东广垦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农工商学院共建5600亩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示范园承担教育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省农业农村厅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建设,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取得极大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园种植面积5600亩,对学院师资和科研力量、广垦农机产业运作能力、农场的土地资源进行全方位资源整合,集生产、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社会培育等于一体,探索甘蔗产业全程机械化运营的新模式,成为广东最早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甘蔗种植基地——

示范园采用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利用机械封闭、除草、破垄、施肥等技术,管理费用约为人工管理费用的60%,但工效是人工的10倍左右;

机械斩收甘蔗效率为人工250倍,综合采用全程机械化进行甘蔗生产,相比纯人工生产每亩降低成本超过500元;

示范园正在进行机械化砍蔗作业

在种植、打药、收割、进场一条龙的全程机械化模式之下,至2020年推广面积17万亩,辐射周边40万亩,经济效益达1.28亿元……

此外,农工商学院科研团队还在良种培育上下功夫:从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甘蔗主产地引种,并开展了自己的种苗繁育,培养了约16个品系的杂交。示范园引进的新品种平均含糖量达14.34%,比当地甘蔗平均含糖量提高了5.98%。

农工商学院甘蔗高新科技示范园常务副总经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张祥会介绍,示范园引进30多个优良品种,这些甘蔗新品种大面积平均亩产在5.5吨左右,比当地常规机械化产量提高了近20%。此外,以前雷州半岛90%以上的甘蔗叶都要被烧掉,农工商学院利用技术手段对蔗叶进行综合利用,蔗叶粉碎回田,或加工成牛饲料,推行蔗叶过腹还田,变废为宝。

甘蔗甜了,品种多了,成本更低了。通过探讨适度经营的规模,学校制定了生产环节成本控制方案,创新农业职业经理管理模式,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摸索出了适应垦区甘蔗产业全新生产经营模式,纾解了中国糖业的经营困难现状,更让人民收获甜蜜的事业。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张祥会指导学生进行甘蔗选种

育人:“且耕且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作为“农”字打头的职业院校,农工商学院是广东农垦主办的高职院校,也是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唯一一所以热作农业为特色的优质院校。

记者了解到,学校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将课堂带到基地,“紧跟农时,且耕且读”,让涉农专业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大农业、大农机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生产,切实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学院依据聘农师、符农岗、跟农时、务农事四步策略,聘请农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现场教学;紧紧围绕垦区产业和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农忙和农闲时节设置灵活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过程,以科学种植方法在产业中建流程、立标准。

学校不仅为垦区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还针对当地产业工人和农民开展培训。三年来,农工商学院累计培训垦区职工近5000人次,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10000余人次,他们当中有许多成为广东农业人才的中坚力量。

曾认为“种地没出路”的青年家庭农场主陈晓军没想过,自己能凭着种甘蔗和火龙果走上致富道路。但随着自家农田面积越做越大,瓶颈也随之而来——缺乏新品种、新理念,不知如何可持续发展。2016年,广东农垦农广校和农工商学院老师们把新品种和耕作理念带给他后,自家果实产量和品质上了一个大台阶,当年增收40多万元。如今靠着数字农业的加持,他管理着千亩火龙果田,“新型职业农民”成了一个让他和家人为之骄傲的身份。

和陈晓军一样获益的,还有湛江市金丰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伟,这位坚持种甘蔗21年的遂溪“新农人”笑称自己是“有情怀的农民”。在农工商学院等科研团队的帮助下,他的公司和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了各种新品种在基地试种、示范,再向农户、农场进行推广,在科研机构和农户之间搭起了桥梁。

如今的杨建伟正忙着两件事:第一是开展甘蔗及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研发保健红糖、黑糖以及糖果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为甘蔗产业提质增效,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带动周边蔗农致富;第二,是紧锣密鼓地筹建1500亩面积的甘蔗文化主题公园,这处公园是由农工商学院设计规划的。在他看来,这里一方面向广大蔗农科普甘蔗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成果,重新树立大家对甘蔗产业的信心,同时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还能增加市民的农业情怀。

农工商学院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科研等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而基地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海外。未来,学校希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农牧业培训基地,以现代农业的科技为引领,立足广东本地,更要瞄准国际。

农工商学院产教研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好。“学校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富农,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湛江雷州乡村振兴打造致富带头队伍和一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也吸引了一批年轻、有文化、公信力强的有为青年返乡成为乡村振兴新兴力量。”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曾雅丽研究员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学校提供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