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实习生 陈珂昕
3月11日上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新闻办主办的“文艺之美·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摄影专场顺利举行。广州市摄影家协会嘉宾、资深摄影师等专家学者做客广东省美术馆,唤醒一幅幅经典摄影作品背后的红色回忆。
记者是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记录者”
任何一个经典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生活描摹和精神写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广东摄影家们以摄像机为武器,记录下抗战时期民众的真实生活与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级记者杜江的看来,新中国红色摄影的发展与广东地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知道,摄影术最先由广东传入中国。此外,老一辈摄影记者苏静与沙飞对平型关战役的采访,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摄影事业起点,这其中的沙飞便来自广东开平。”
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摄影理论与实践的先驱,沙飞一生用快门定格下无数的“关键时刻”。
五四时期,他抓拍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成为鲁迅生前最后影像;七七事变后,沙飞又作为战地记者前后记录下白求恩、聂荣臻等革命将士在晋察冀边区的珍贵瞬间。
红色影像定格住历史,红色精神流淌于血脉。在故事会现场,手持相机正不停拍摄的沙飞长孙、市建委退休干部王平表示:“虽然从未见过爷爷,但是在了解历史后依然很感慨他坎坷的摄影人生。不知为何,我对摄影的爱好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栉风沐雨
科学匠士钟南山的历史回眸
张张影像荡起党的历史回音,也描画出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足迹。
出生于广东医学世家的钟南山,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和抗击非典型肺炎领军人物,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用自己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奋斗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父亲年轻时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常‘征战’于各大体育赛场”,钟南山之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钟惟德说。
钟惟德展示的一幅幅照片显示,钟老常跑步、骑马,年近70仍不时在篮球场运球扣篮,可见运动已成为其贯穿一生的爱好。“也正是这种运动精神,使得他有着坚韧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他说。
“年轻的时候,父亲有幸获得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资助前往英国深造,但是生活依旧艰苦”,据钟惟德回忆,“他留学穿的西装,其实是我祖父早前从美国带回来的,内衬早已破旧。”然而,钟南山乐观豁达、不畏艰苦,结束三年留学之旅后学成归来,才有此后在呼吸病学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
非典和新冠肺炎时期的张张影像,记录下钟老人生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非典时期,大家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是我父亲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组织多方学者讨论,并不断进行防疫宣传,才使得全国有了疫情防控的信心”,他说。
同样,在新冠肺炎爆发时,不论是坐在出征武汉的动车上小憩,面对央视连线时作出“存在人传人”的判断,还是疫情防控好转时的微笑,正是对钟老一张张光影的记录,才使得全国人民感受到南山风格、非典精神和新时代抗疫精神的发展与延续,感受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共产党员钟南山院士的伟大而不失温情的一面。
“永远站在记录时代的一线”
活动最后,各方围坐,以沙龙形式共话建党100周年之际广州摄影发展未来。
“我们从摄影角度,在光影之中感悟着广州百年文艺的发展,通过自由灵动的新媒体形式感受着广州的文艺之美和党史之光。然而,我们从前人手中接下这一棒,也要思考在未来路上更好传递下去。” 广州市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指出。
如今,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已经成为摄影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曾记录并见证新中国各重大历史时刻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杜江认为:“永远站在一线,是对摄影记者不变的要求;如果没有鲜活的时代影像,我在学校的教学也就毫无意义。”
正是因为始终对记录时代、记录城市抱有热忱,广州纪实摄影师、《信息时报》原记者黄亦民才能坚持记录广州的发展变迁长达50 年。“回首这些年的广州发展,这其中变化的,是城市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变的则是大家对广州的情怀,时刻保持着对广州的关心。”他感慨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