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出自传了!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讲述励志故事
2021-03-03 15:5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我们追求的是永恒的真理,我们热爱的是理论和方程。它可以富国强兵,它可以安邦定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译林出版社 供图

对我来说,数学赋予我的,是一本让我在世界各处随意走动的护照,同时也是探索这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

几十年来我研究学问,处世为人,屡败屡进,未曾气馁。

我一生从未放弃追寻至真至美。

——丘成桐

近日,“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亲述自传《我的几何人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本书讲述了丘成桐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顶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异国求学路,初入数学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基础科学建设的拳拳之心……攀登科学高峰,拨开浮华迷雾,丘成桐直面盛誉、无惧挑战,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从乡村的贫穷少年,到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帝”

1949年,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书香世家,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

父亲丘镇英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后在香港崇基书院担任哲学教授。母亲梁若琳是梅城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之女,是一位温婉而坚毅的传统中国女性。

童年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在父母的庇荫下,他也曾是不知愁滋味的小小少年。十四岁时,父亲遽然辞世,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年少的孩子一夜长大,开始一边勤力打工、一边拼命学习,逐渐展现出对数学的非凡天才。

在良师益友萨拉夫等人的指引下,这位貌不惊人的中国青年,凭借惊人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开启了一段惊人的奋进之旅。

二十岁,他远渡重洋,克服文化休克、英语口音过重等重重障碍,短短两年后即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二十七岁,经过数年的艰辛研究、屡败屡进,他最终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引起世界数学界的巨大轰动;

三十岁,他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

三十三岁,他荣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数学家;

三十八岁,他成为哈佛大学教授,这已是他第三次收到哈佛的邀请。

2018年,丘成桐荣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这是该物理大奖首次颁给华人数学家。自此,丘成桐也成为世界唯一一位包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四项大奖的科学家。

一个科学巨人之所以能够站在高峰之巅,一定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漫长而艰难的攀登。

“有人说我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会展示出惊人的坚毅,我相信这部分应继承自母亲。就算在最艰难的岁月之中,她仍然激励我努力读书。”丘成桐在书中深情回顾了家庭给予自己的支持,并谈到对“天才”的看法:“我其实并不喜欢‘天才’这一说法。我所相信的,乃是坚持的力量;人生最大的荣耀,乃是屡败屡战。”

对看似“无用知识”的追求,会成为“超乎梦想之应用”

在丘成桐看来,虽然数学、物理、生物、电子等自然科学,与文学、音乐、绘画等人文科学看似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它们都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追寻。

特别是数学家,他们也可如文学家一般天马行空地创作,以数字、图形和规律,架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丘成桐正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融通文理的大家。从几何拓扑学到量子力学,从卡拉比猜想到黑洞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物理学中的广义相对论、弦理论等。

此外,家学深厚的他自小随父亲遍读中国古典文史典籍,倡导以人文之精神滋养科学之研究。

“我相信,对看似‘无用知识’的追求,会出乎意料地成为‘超乎梦想之应用’的泉源。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冲破各学科间的藩篱,找到一片令人振奋的、富有成果的沃土。以数学为出发点,依靠它的指引,照亮我寻找真和美的旅程。”丘成桐说。

数学家盼望的不是万两黄金,而是永恒的真理

在这部自传中,亦处处可见这位数学大师的人文情怀。在每一章节开篇,都配有一篇丘成桐撰写的点题诗词,附录部分还收录有一篇洋洋洒洒几万字的《中华赋》。在这里,数学与文学交汇,理性与感性融合;最精密复杂的数学大脑,浸润着最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令人尊敬的是,他发起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多项科学竞赛,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高校主持和创立数学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培养新一代人才。

《我的几何人生》中收录了丘成桐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典礼上的讲话,他说:

数学家盼望的不是万两黄金,也不是千秋霸业,毕竟这些都会成为灰烬。

我们追求的是永恒的真理,我们热爱的是理论和方程。

它比诗章还要华美动人,因为当真理赤裸裸呈现时,所有颂词都变得渺小;

它可以富国强兵,因为它是所有应用科学的源泉;它可以安邦定国,因为它可以规划现代社会的经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