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全球最小龄双侧同期人工耳蜗宝宝,如今4岁要上幼儿园啦!
2021-03-03 13:2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人工耳蜗手术帮助他们回归“有声世界”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王舒慧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筛查·康复·沟通”。

爱耳日当天,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记者见到了全球最小龄接受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宝宝小柏(化名)返院复查,他今年4岁多,能说会道,准备上普通幼儿园了。

在三年前,小柏刚满1周岁时,省二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彭宏为他做了双侧同期人工耳蜗植入术。“孩子罹患严重耳蜗畸形(共同腔畸形),一度被认为是人工耳蜗手术的禁忌症。”孩子妈妈告诉记者,“彭宏主任给孩子手术后,如今他能说会道,在家里还会奶凶奶凶地跟13岁的哥哥吵架呢。”

小柏今年4岁多了,准备上普通幼儿园

当年的聋宝宝,如今可以背古诗词了

2018年,年仅1岁的小柏被确诊为严重耳蜗畸形(共同腔畸形)。小柏出生后,父母就发现他对声音反应不好,直到8个月才确诊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由于内耳畸形非常严重,手术风险极大,他们多方求医均无果。彭宏主任向记者解释:“因为手术中电极容易误入内听道而不能有效刺激听神经,加上术中发生脑脊液耳漏、面瘫等风险较常规手术高,同时电极能刺激的神经末梢数量非常有限,还存在电极能否贴壁等诸多影响手术效果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共同腔畸形一度被认为是人工耳蜗手术的禁忌症。”

但是,彭宏主任权衡考虑后,凭着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完成了整台手术。最终,手术非常成功,经过三年后的康复,小柏现在的听力已接近正常孩子,并获得良好的言语交流能力。

拉着“彭妈妈”(患儿对彭宏教授的昵称)的手,小柏去做复查

时隔三年,小柏回到省二医复查,见到了彭宏主任,十分亲切,跟“彭妈妈”手拉手去做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小柏的听力水平与他的听觉年龄相仿。三年前的小柏不能感知外界声音,现在的他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区分不同的人说话,甚至会根据说话人的声音和语调判断情绪。

据了解,小柏接受了声场测听、声源定位检测和EABR等听觉电生理检查,完成各种听觉、行为、言语可懂度评估。这些评估将指导小柏接下来新一年的康复训练。

小柏妈妈告诉记者:“我们到处求医,就是想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让他能听会说。我们特别感谢中山市的医保政策,植入双侧人工耳蜗,当时中山市医保支付了近20万元,我们自费约10万元。小柏现在可以流利地背诵古诗词了,今年准备送他去上普通幼儿园。”

人工耳蜗手术帮助他们回归“有声世界”

目前,我国新生儿当中每1000个就有1个是听障儿童,仅广东省每年新增聋儿超过2000人,其中超过一半为重度以上耳聋。

彭宏主任表示,对于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如果确诊为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没有任何畸形的情况下,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和积极言语康复训练后,这部分孩子都有望彻底打开听与说的“大门”,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70万的耳蜗植入者,我国每年有近万例耳聋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是临床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常规方法。“人工耳蜗手术是目前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手段,技术成熟。”彭宏主任说道。

彭宏主任在义诊现场

记者了解到,彭宏主任已完成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125例,其中5例在新疆完成。

专家提醒,千万要注意人工耳蜗植入的时机问题,听障康复非常强调“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人工耳蜗植入术最佳年龄是1岁-3岁,因为这个时期是言语中枢发育最活跃的黄金期。特别是对于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对助听器无效的话,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越小,言语康复的效果越佳。

医生用电子耳镜给患者做检查

“雷锋月”福利!省二医启动专项基金救助清远市听障儿童

人工耳蜗植入及手术后的康复费用,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支出。由于无力支付人工耳蜗产品费用,而导致孩子错过最佳手术及康复的“黄金时期”而“因聋致哑”,这给孩子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另外,“因聋致贫”也给国家和社会留下了隐患。

从2021年起,针对清远市有经济困难的患者,省二医启动了清远市人工耳蜗救助专项基金项目,首批资助对象为清远市0-18岁听障儿童和青少年,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每人资助部分费用,用于人工耳蜗植入。

贫困听障患儿可向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听障患者人工耳蜗救助”提交申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