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王群 图/王磊
今年全国两会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打造新发展引擎,为“十四五”开好局,是此次两会的重要看点之一。
2020年底,广东省各地市陆续审议通过了地方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出炉,深圳立足开局之年,从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湾区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低碳城市等方面集中发力,以激情饱满的姿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2021辛丑牛年,深圳“铆足牛劲”,大步迈进“十四五”。
科技创新
研发投入处全球领先水平
2月25日,科技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推动深圳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上率先破题,率先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率先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深圳对标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以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新时代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树立标杆。
对于深圳而言,科技创新无疑将是长期贯穿发展的一条主线,深圳“十四五”规划中多层次、多角度谈及创新目标和路径。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瞄准世界先进制定方略,不断研究前沿领域新命题,深圳不断拿出“尖兵”的姿态去破题去突进,继续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深圳力量”。
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面向前沿领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
不仅如此,《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深圳也被赋予更多的科技创新任务。“十四五”期间,广东要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网络试验室深圳分中心、国家基因库二期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向大湾区集聚等。
为实现科技创新的任务,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5%左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事实上,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1328亿元,占GDP比重4.9%;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75万件,占全国的30.6%,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2020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4.93%,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构成中,深圳更多体现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特点,龙头企业尤其发挥了带动作用。以华为为例,2019年华为的研发支出高达1317亿元。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深圳将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确保每年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低于市级科研资金的30%。
基础建设
开局年启动两千多亿重大投资项目
2月24日上午,深圳集中启动222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644.5亿元,其中2021年度计划投资约558亿元。这批“打头阵”的项目份量十足,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共60个,总投资约11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43.7亿元,主要包括观澜大道改造工程、新增防洪潮排涝工程(东区)及新大路(葵南路-新东路)改造工程;社会民生类项目44个,总投资约38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60.3亿元,主要包括深圳书城湾区城、龙华区中医院、桂园中学改扩建项目等;产业类项目42个,总投资约91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76.5亿元,主要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及相邻地块项目、深物业数字生态产业园、维斯顿多媒体(观澜)工业园等。
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牛年开工刚满一周就正式启动大规模新投资项目,可谓是争分夺秒,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以热情饱满的姿态迎战“十四五”,以及“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决心。这种信心和决心来源于深圳对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的谋划进行了全方位全领域的研究,这也与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高度一致,就是要从单项冠军迈向全能冠军、全面领先,要在各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和标杆作用。
深圳的十四五规划中,全方位地提出了“三个五年”的阶段目标,描画了到本世纪中叶的未来图景,形成了从“十四五”到2035“三个五年”一体安排、滚动推进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跻身全球先进城市行列。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核心引擎
建设“3个1000公里”加快都市圈融合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采取哪些务实抓手和突破性进展,对大湾区的建设举足轻重。
2月20日,深圳市召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对2021年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全面系统部署。围绕进一步强化深圳核心引擎功能,《工作要点》梳理提出加快布局建设前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具有牵引力、辐射力、带动力重大战略平台的年度重点建设任务,提出以主阵地作为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培育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的一系列举措。
从深圳“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深圳将引领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深港澳合作方面,深化三地在教育、文化、智库、旅游、社会保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优质生活圈。加强与港澳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商会协会等交流,构建多层级合作框架机制。
目前,在深圳、惠州、东莞的交界处已经形成了一个跨行政区的城市经济带,人口达到1000万。深圳积极谋划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提出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协同东莞、惠州强化临深片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优化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建设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轻轨和城际铁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促进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对接融合,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深圳积极谋划,周边城市同样在群策群力。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融入深圳都市圈。专家认为,深圳都市圈市场活跃,企业有活力,企业跨市的联系也很紧密,如华为总部在深圳,终端基地在东莞,很多供应商在惠州。随着都市圈建设,预计未来深圳的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力度会加大,比如深圳的城际轨道会进一步延伸到惠州、东莞,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低碳宜居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典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深圳常年位居前十,在全球宜居城市百强榜中同样榜上有名。早在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发布前的2020年11月30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主持召开专家代表座谈会,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听取9位专家对深圳“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座谈会的专家代表层次颇高,分别有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青,腾讯研究院院长、腾讯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司晓等。高质量发展重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生态建设持续积累生态资本,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深圳提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未来,深圳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建议》提出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推动生态游憩连廊建设,构建蓝绿共生、城海交融、水城融合的生态格局。持续推进“千园之城”建设,打造花景道路、花漾街区、花园路口,建成世界著名花城。
此外,深圳将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推进河库湿地和红树林湿地保育。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推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绿色低碳发展”是深圳历来倡导的一大理念。《建议》提出,深圳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作用,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培育一批绿色领军企业。深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12月7日,2020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举行。作为传递国际绿色低碳声音的重要声场,该论坛吸引了众多行业大咖参加。论坛上透露,深圳已经构建起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和城市履行发展新格局,特别是针对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等相对不足的问题,集成运用智慧国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资源回收等技术,全面丰富绿色低碳发展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开新局,绿色发展将获更大力度支持,随着未来碳排放达峰行动的持续推进,深圳碳排放达峰将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新时代碳中和的先锋城市。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