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集团首批文化顾问区广安:艺术邂逅公益,积蓄新锐力量
2021-03-01 09:2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区广安认为,《羊城晚报》最大的特色是,一直坚持以文化办报且笔锋锐利

人物简介 : 区广安,1961年生于书香世家,广东南海人。他是企业家、画家、文化公益策划人“三位一体”的“通人”。作为一名文化公益策划人,他主导参与“艺术关爱留守儿童”等多项活动,用艺术赋能文化传播。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坚守传统山水画风,创作从古法入手、传移摹写,作品古朴、宁静、沉厚、书卷气浓郁,被学术界誉为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广东国画研究会第三代传人。

文/甘韵仪

区广安近年来除了坚持艺术创作,还坚持着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参加公益活动,用艺术为不同社会群体带来“润物细无声”以及“春风拂面”般的文化力量与文化体验。另外一件是坚持“日课”,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化作艺术表达。第三件有趣的事,是“左抱抱,右晚报”,抱着孙子看《羊城晚报》。这三件有趣的事,都成为他艺术、文化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体验。

用艺术关爱留守儿童

区广安每年都参与策划不少公益活动,或力所能及地捐助,或赠送作品,或参与公益挥毫活动等,用艺术为不同社会群体带来“春风拂面”般的文化力量与文化体验。近年来,持续参与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办的“艺术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让他印象深刻。

“这个项目已经坚持了五年,五年来,艺术家深入偏远山村,一起进行留守儿童扶持工作,感人至深。”区广安除了作为艺术家群体参与活动,还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可以说是深度融入其中。

“扶贫要扶智,留守儿童最需要心灵呵护,艺术家们开展持续的书信沟通、上课辅导、组织画展、谈心与交流等,目的就是让艺术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一份温暖,引导其身心健康。”区广安说,艺术关爱留守儿童意义重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艺术种子,有朝一日可能开花结果。

区广安提到,活动期间,他看到留守儿童创作的《我的爸爸妈妈》《我心中的广州塔》《我坐飞机啦》等画作非常感动。“事实上,公益是一种生活态度,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更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区广安说。

多年来坚持每日一画

区广安生于书香世家,7岁时被岭南书画名家、广东国画研究会核心成员卢子枢的高徒袁伟强收为入室弟子。“跟袁伟强先生学习传统国画时,接受的是近乎于私塾式的艺术教育。之后还受到像吴盛源、梁照堂等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扶持,并在诗词上得到吕君忾的指导,最后终于走上了艺术道路。”从懵懵懂懂地接受启蒙到自我探索,从不自觉到自觉,区广安表示,艺术伴随着他成长,也会陪伴着他终老。

翻开区广安的微信朋友圈,可见其以“日课”的形式每天创作一幅作品。他告诉记者,这个习惯他已坚持多年,光是在朋友圈中分享“日课”成果就已坚持4年多。

区广安的作品《清风一榻》和《那得平和素雅兼》

“艺术融入了我的生命,画画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不可一日无此君’。有了艺术,人生才是一个整体。”区广安说,艺术对他来说,就像每天都要进行的洗漱与吃饭一样,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他认为,艺术与社会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提升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处事能力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工作与生活都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是艺术的土壤,滋养着艺术家,为艺术家提供很多的学习素材及锻炼机会。

艺海求索,人生几何?他一直享受追求艺术造诣提升带来的快乐。他说,一个人成长有三部“分”,第一是“缘分”,包括师缘、地缘、机缘;第二是“勤奋”,艺术道路上一定要勤奋;第三是“天分”,三者缺一不可。“艺术无止境,如今的我还在攀登的路上。”

从艺至今50年,区广安说,艺术创作中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一种文化自信。“我是传承与弘扬中国画的一个实践者、传播者,也是艺术道路上的攀登者,我会为传统中国画的弘扬终身努力”。

生活日常不可缺羊晚

“我与羊晚的关系,是‘左抱抱,右晚报’。”区广安曾这样调侃他与《羊城晚报》的缘分。他解释,这句话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抱着妻子、孩子、孙子看《羊城晚报》。一生中的三个重要阶段,都有这份报纸陪伴身边,可以说是典型的老广生活日常了,“每天晚上看晚报,已成习惯”。

说起对《羊城晚报》的最初记忆,一首小时候听过的童谣从岁月中鲜活地跳跃出来:“羊城晚报就黎到,口水鼻涕唔好周围吐……”这是多年以前教小朋友讲卫生的童谣,由此可见,《羊城晚报》曾以不同姿态丰富了羊城男女老幼的生活。

报纸一日一印,信息包罗万象。随时代大潮不断改革创新,有些印记却历久弥新,这是印刷机器难以覆盖的。他说,《羊城晚报》最大的特色是,一直坚持以文化办报且笔锋锐利,“此前很有名的栏目‘五层楼下’,针砭时弊,很有自己的风格。”

答问:“剪报”的乐趣新媒体难以取代

羊城晚报:从昔日的纸媒时代进入如今的融媒体时代,您对艺术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有怎样的期待?

区广安:从纸媒时代进入融媒时代,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羊城晚报》的纸媒与新媒体共存势在必行。但我也认为,新媒体永远取代不了纸媒的存在。时至今日,我依然有剪报的习惯,可以说“剪报等身”。不管在什么时代,报纸都有其存在价值,我可以纸上标注重点,反复阅读,也可以在剪报的纸角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些乐趣是新媒体难以取代的,在新媒体上,看的东西多,搜索的东西多,但能记忆的东西很少。剪报有我记忆的痕迹与思想火花的记录。希望纸媒与新媒体共生共存,共同发展。

羊城晚报:您对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有何期许和建言?

区广安:《羊城晚报》历史悠久,以文化立报,强调本土,是一份传播特色鲜明的报纸,也是一份以粤语文化为主导的报纸,几十年来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优秀的记者与采编队伍,希望今后扩大与社会不同组别阶层的互动,让更广大群众与读者有更大的参与度,并通过文化这个渠道,引入各种机制,让不同的版面与不同的内容更专业化,发挥不同功能组别的文化优势,加强传播力度。(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