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危健峰
“养蜂后,我不仅有钱改造漏水的房子,还在家里安装了抽水马桶。”作为汕尾市陆河县螺洞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廖少挺在养蜂产业中找到了脱贫奔康的获得感。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和梅州)发现,廖少挺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正是粤东各市通过产业扶贫这一抓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缩影。如今的粤东大地,几乎村村有当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贫困已渐行渐远,幸福触手可及。
因地制宜选准造血产业
走进位于梅州兴宁龙田镇碧园村的金绿现代农业公司鸽子养殖基地,远远就能听到“咕咕咕”的“歌声”。该公司负责人陈伟波正在办公室里,通过数字农业监控调度平台实时察看其他饲养基地的情况。
碧园村曾是省定贫困村。2009年,从广州大学毕业并已在深圳有了稳定工作的陈伟波,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了解到家乡的“牛干土”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素有养殖肉鸽的传统,他便把自己的创业项目聚焦在了肉鸽养殖上。
“在兴宁市相关单位和广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解决了资金、土地、销路等问题,走出了一条‘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贫困农户)’的路子,2017年还成功创立了‘陈小鸽’品牌。”陈伟波介绍,如今“陈小鸽”项目不仅是粤东地区最大的种鸽养殖基地,也是当地“联农带农富农”的优质产业项目。
事实上,近年来梅州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创新开展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的“433”模式,大力推动发展农业特色扶贫产业,老区苏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后劲十足。
目前在粤东,贫困地区正享受着脱贫攻坚取得的优秀成果。特色种养,“滋养”农民甜蜜生活;光伏发电,“照亮”农民幸福路;乡村旅游,带来增收“好钱景”;电商销货,“畅通”致富奔康路……
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三农”工作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日前,记者在粤东地区走访时了解到,为着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粤东各地已全面实施访贫问效“双覆盖”。
以揭阳市为例,该市从去年6月下旬开始,便组织14个行业部门和县镇村各级,严格对照脱贫退出标准,全面组织开展访贫问效“双覆盖”排查核实整改;并出台一系列文件,常态化组织访贫问效督查,全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相关做法得到省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通报推广。
与此同时,揭阳市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发展模式,建立由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链长”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机制,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目前,揭阳已创建揭东竹笋、揭西茶叶、普宁青梅、惠来凤梨等首批10条市级农业产业链,示范带动创建县级农业产业链10条以上,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坚强保证。
在脱贫攻坚战中,打造一个团结的班子和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是许多扶贫工作队防止贫困户返贫的共同“良方”。
驻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南陇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泽南表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一定的人才支撑。因此,他们在奋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开展实施了优秀人才回乡计划,物色动员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为乡村振兴工作补充“生力军”,同时实施党员干部“双培”计划,将村内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