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开拓者程镕时逝世,享年93岁
2021-02-09 18: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除科研工作外,程镕时几十年来潜心教育教学工作,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华轩
图/通讯员供图

2月9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程镕时,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科研领域取得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成果

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需要,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钱人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小组,刚毕业的程镕时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小组克服万难,自制各种仪器,一点点摸索,最终建立了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的多种实验方法,为工业化顺丁橡胶的选型和聚合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项成果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科研道路上,程镕时不断突破、走在前沿。针对高分子合成研究工作中的分子表征和高分子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他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分子量表征方法,即“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这一计算公式在国内外的文献和专著中被广泛引用,被教科书称为“程镕时公式”。

1965年,程镕时开始对当时刚出现的凝胶渗透色谱进行研究,他首先研制出了其中的关键组成——多孔填料,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以及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

他提出的分离与扩展效应的统一理论,是当时该领域最简单的对加宽效应作改正的方法。他创建的简易凝胶色谱方法,满足了自记式仪器在我国普及前对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表征的需要。

而后,程镕时又将凝胶色谱的研究重点转向了绝对量化问题,创立了绝对定量化原则,开创了一种研究分子水平上的吸附作用以及分子间配合作用的有效而直接的定量方法,拓展了凝胶色谱的应用范围。

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在高分子的交联网络结构、高分子结晶、高分子的链构象理论、单链高分子的制备以及高分子的凝聚过程等研究领域,程镕时都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成果。

以身作则做“经师”和“人师”二者合一

除科研工作外,程镕时几十年来潜心教育教学工作,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认为,为师者既要做“经师”,要精于“授业”“解惑”,教给学生知识和本领;更要做“人师”,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他以身作则教育学生为人、为学、为事,深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自1978年起,程镕时开始担负起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后,1983年进入南京大学,1995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他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子的事业中。

“我出身教育家庭,参加工作后,前半程专职从事科研工作,后半程转型为教育工作者,当我有机会站上讲台与学生交流时,总会想起当年戴安邦、张龙翔、钱人元三位先生指导我的情景。”走上讲台的程镕时,将恩师的育人理念践行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程镕时事必躬亲,即使年事已高,身体不适,他仍经常去实验室,参与学生论文的选题,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几乎全程跟进。

他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不要迷信文献,要敢于超越前人。程镕时的学生们回忆说:“程先生说:做科学研究要有献身精神,要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情。”“一方面,他非常平易近人,总是不断鼓励学生;另一方面,对课程和研究要求又非常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

程镕时一直对新鲜事物满含热情。1977年,程镕时亲戚从美国带回一台可编简单程序的小计算器,他如获至宝,“在当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这台小计算器对数据处理帮助极大。”后来即使年逾古稀,他仍对电脑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等兴趣浓厚,甚至还手把手地教学生使用。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每一个学子。(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